文\三娘
1
一份报告今天刷了屏。
最新发布的一份大学生就业调查显示,第一批即将加入求职队伍的00后,对未来的职业发展和就业回报充满信心,超过6成、近7成的大学生认为毕业10年内会年入百万。数据来自校园媒体联谊组织中青校媒,调查共回收了27000多份问卷。
看到这样的结论,许多人第一时间就是质疑问卷的样本到底有多科学——
相比2021届900万的高校毕业生人数,这两万多份到底有多大代表性,本身就需要打个问号。
况且,这两万多份,是不是都在211、985中调研?很显然,在大学生“注水”、是个学院职校都被称为大学生的当下,报告本身可能确实代表不了绝大部分00后大学生。
但这并不是我们可以嘲笑这两万多名年轻人自大狂妄的理由。
有人说这是还没有经历过现实的打击,也有人说等到他们毕业时通货膨胀,说不定真的能年薪百万,当然前提是一碗面都一两百块了。
当然可以预期的是,绝大多数人在毕业后会回归到现实,会拿着五六千的月薪,会遭遇大小周996,甚至会被老板逼迫着买公司的理财产品最后却只打了水漂。
可是,我们一直怀念的年轻的最大优势,不正是那种初生牛犊不怕虎、不知天高地厚地敢想敢做吗?
或许他们唯一值得付之一笑的点,就是嘴上喊着躺平、追捧丧文化,背地里却在偷偷努力、在渴望成为人生赢家。
这恰恰证明,起码在年轻人心里,我们的社会上升通道并没有关闭,相反,它还足够开放:开放到大多数受过高等教育的人都相信自己会有美好的未来。
年轻人有梦想、有希望、哪怕只是有欲望,这才是我们相信中国经济有未来的真正基础。
作为对比的是,日本年轻人早就真正的陷入到低欲望阶段。老龄化社会和日本盛行的雇佣终身制带来的是上升通道的不断狭窄,之前已经有很多调查展示了这种趋势。
难道年轻人要真的全部集体躺平,认为自己只能打工、啃老,才算是符合社会心理预设吗?
我们已经很久没有看到这种真正的正能量了。
或许一个人的真正老去,就是从相信自己永远不可能年薪百万开始的吧。
2
但需要进一步追问的是,到底是给了年轻人相信自己会年薪百万的自信?
那些叫嚣着要打倒资本的人也许不愿意承认,但调查的结果,指向了这样一个答案:互联网公司。
报告中另外一个值得关注的数据是,调查显示,有64.33%的“00后”大学生希望进入互联网公司,字节、阿里和京东是排名前3的选择。相较于薪酬,他们更看重岗位的成长空间。
当然,这一数据进一步证明了这份报告可能未必是那么科学。
因为权威的数据显示,高校毕业生就业意向呈现三多趋势:
考公务员的增多,国内外升学的增多,自主创业的增多。而其中,报考公务员在最近几年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选择中持续升温,2021届毕业的专科生中有18.5%有此意向,本科生中有28.4%有此意向,而研究生中高达40.4%有报考公务员的意向。
但无论如何,起码这两万多个相信自己能够年薪百万的年轻人,认为互联网能够给他们带来改变命运、共同富裕的机会。
相比国企和体制内盛行的“熬”字诀,互联网一直倡导的扁平化、去中心化一定程度上打破了传统的职业生涯路径。
这些年来,我们经常听到这样的新闻:比如华为之前的面向应届生的天才计划,全部实行年薪制方案,最低档年薪在89.6万-100.8万元人民币/年,最高档为182万-201万元人民币/年。
由此可见,梦想还是要有的,万一实现了呢?
从这个角度来看,年薪百万也并不是什么痴人说梦,在大厂,太多的互联网青年才俊树立了这样的榜样:只要我足够有才,我也能够一毕业就走上人生巅峰。
从八十年代到今天,我们能够拥有的职业选择其实无非是如下几类:体制内、外企、大型民营资本企业、中小创业公司。而我们看当下除了体制内选择之外其他就业通道的处境——
曾经何时,外企白领被认为是可以回村炫耀的选择,可就在不久前,辽宁大连有人宣布“占领”了日本步行街,如今外企退出几乎都快算不上新闻了;中小企业生存难的问题,一直在解决,但一直都是问题;唯一剩下的是大型互联网公司,但如今他们的处境同样也算不上好。
年轻人的上升通道,也是这么一点点关闭的。
我们今天与其说去嘲笑这两万多个不知天高地厚的孩子,或许我们更应该珍惜他们,起码他们还在相信,一切都只是刚刚开始,明天会比今天更好,人生总是充满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