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资讯

这才是真正的大学, 默默无闻地造福一方土地人民

有这样一个大学虽然不知名,一直默默无闻,却解决了一方人民的吃饭问题。

让这片土地的母亲河——黄河,由浊变清·······

如今我们谈论一个大学的时候,总会先考虑大学的排名,从来没有人问问这个大学对这个地区做出了什么贡献 。

也是,如今的大学只需要排名高,就可以拿到无数的资金、享誉全国的社会地位以及优良的生源。

那为什么要费时费力地去对大学所在地做出贡献呢?

但幸好中国的大学不都是这样,还是有一些愿意“吃苦”“死心眼”的大学。

其中就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为首。

提起这个大学,似乎很多人们都不知道这个大学。

如果说这个大学是个985,你可能会说我听说过石河子大学、延边大学好像是211,但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似乎真的没有听说过。

出了陕西,似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真的没有什么影响力。

这也没办法,因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更多的是将自己的贡献奉献给了这片黄土高原。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成立是因为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陕西发生了严重的饥荒,于右任先生希望成立一个大学,这个大学能够保障三秦粮安,解决西北人们的吃饭问题。

于是在于右任等人的筹备下国立西北农林专科学校于1933年3月成立,筹备委员会共推于右任先生为国立西北农林专科学校校长。

现在进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依然能看到这个古老的教学楼。

甚至墙壁上还留有当年战争的痕迹。

此后岁月,无数仁人志士怀着理想,放弃了东部沿海的优越生活,选择扎根这个位于西北的杨凌小镇。从此为西北农林业与环境治理贡献属于自己的力量。

朋友们,如果你去过黄河,你会发现黄河水已经不再浑浊,黄河早已变清。这是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水保所的朱显谟院士一生的心血,这是他一辈子努力的成果。

20世纪50年代初期,朱显谟响应号召,毅然告别生活和工作条件优越的南京,举家来到位于西北小镇陕西杨陵的中国科学院西北生物土壤研究所工作,开始了对黄土高原土壤科学艰苦卓绝的研究。此后60余年,朱显谟扎根黄土高原,潜心土壤学和水土保持科学研究。

朱显谟院士把黄河变清和中国土壤学的复兴作为自己毕生追求。他集几十年黄土高原科学研究的积累和群众的实践经验,于20世纪80年代末总结提出了“全部降水就地入渗拦蓄,米粮下川上塬,林果下沟上岔,草灌上坡下坬”的黄土高原国土整治“28字方略”,首创了我国地球科学研究中把自然生态环境和人为生态环境相结合的先河,为黄土高原生态建设及农业持续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按照朱显谟黄土高原国土整治“28字方略”,经过30多年的治理,截至2015年,黄土高原基本变绿,黄河流失土壤泥沙由13亿吨减少为3亿多吨,远远低于国内外研究黄河流量与泥沙运送量为8亿吨的平衡值,黄河变清的梦想已经实现。

李振岐院士与康振生院士两辈科研人员艰苦奋斗几十年,为植物病理学发展做出来突出贡献,尤其是对小麦的病症的研究与改善。这才有了这片土地人民一年又一年的粮食增产。

还有赵洪璋院士与李振生院士培育出的小麦,更是为这片大地解决了多少人吃饭的问题。对于这片西北大地来说,他们就是这里的“袁隆平”。

赵洪璋院士说:“我长期生活在农村,工作以后又和农民连畔种地,对农村、农民有深厚的感情。农村的贫困、农民的疾苦,使我决心干一辈子农业。

1947年秋,赵洪璋选出了丰产抗锈的“碧蚂1—6号”6个品系,其中“碧蚂1号”是我国早期育种中通过中外品种间杂交创造小麦新品种最成功的范例,产量比一般品种增加15%—20%。

964年,赵洪璋主持选育出“丰产1、2、3号”小麦品种,其中“丰产3号”表现突出,开拓了我国黄淮冬麦区启用西北欧极晚熟小麦种质资源第一例,年种植面积达到3000余万亩,成为华北平原麦区栽培面积最大的品种。

20世纪70年代,赵洪璋主持选育的“矮丰3号”等品种,开创了我国小麦矮化育种的先例,是我国小麦生产史上第一个大面积推广的半矮秆品种,年全国种植面积500余万亩,对我国矮化小麦育种工作产生了深远影响。

20世纪80年代,年过花甲的赵洪璋孜孜不倦,主持育成以“西农85”“西农881”为代表的小麦新品种,开创了我国北方麦区抗赤霉病育种成功的先例。

赵洪璋主持选育的四批小麦品种,累计种植面积达9.5亿亩,增产小麦约256亿公斤,引领了四次创新,在我国小麦育种史上实属罕见。

李振生院士将偃麦草的耐旱、耐干热风、抗多种小麦病害的优良基因转移到小麦中,育成了小偃麦新品种四、五、六号,小偃六号到1988年累计推广面积5400万亩,增产小麦32亿斤。

赵洪璋院士与李振生院士在上个世纪那个困苦的年代不知解决了多少人吃饭的问题。

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虽然在其他地区没有声望,但如今的它对得起各位先辈,建校目标“保障三秦粮安,解决西北人们的吃饭问题。”早已实现。如今西北人们不会再饿肚子了。

于右任先生等人的夙愿已经实现。

可以说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就是这片土地的神农氏。

偶尔有其他学校的学生怀疑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这样一个大学毕业生平均薪资连我们学校高都没有,凭什么是985?我们学校实力比它强多了,排名甚至也比它前。

就凭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对这片大地的贡献,就凭解决了这片土地人民吃饭的问题。

是如今很多大学排名比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前,但你们对大学所在地做出了什么贡献呢?

只讲排名,不讲贡献。

我希望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这样的大学多一点。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教育资讯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