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资讯

大学生毕业十年内年入百万? 以为钱很好赚, 是年轻人的最大错觉

9月13日,一条《调查:#六成大学生认为毕业10年内会年入百万#》的话题冲上微博热搜,话题讨论度一直居高不下,阅读量达到了7.7亿,讨论6.5万。

这件事其实是这样的,中青校媒面向全国各地大学生发起关于就业的调查,回收了2700份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比起高薪,00后第一份工作更看重成长和价值感。此外,有高达64.33%的受访大学生希望毕业后能进入互联网行业,其中有67.65%的大学生评估自己毕业十年内会年入百万。

以为钱很好赚,是年轻人的最大错觉。

移动互联网的普及在某种意义上增进了薪资透明度,大家的薪资普遍能够在网上晒一晒了,这也就导致了一些00后大学生认为网上是“月薪过万遍地有,年薪百万到处走”。

在高消费和高品质生活主义充斥的互联网,往往会给一些00后大学生营造这样一个错觉:钱其实很好赚。

有一个段子是这么形容如今的认知差异的。过去孩子要求父母给自己买东西,父母翻出钱包,孩子便知道里面有多少钱;如今的孩子要求父母给自己买东西,总会以为微信和支付宝里有“花不完”的钱,犹如魔法一般。

罗sir的同事美佳告诉我,之所以会有入职十年年薪百万这样荒诞不羁的认知,源于现在自媒体平台的高度发达,很多高消费、高品质生活随处可见,对没有接触过社会真实一面的大学生来说,他们会产生这种想法,其实挺危险的,是美丽的泡沫,一触即碎。

钱真的如00后那般认为的很好赚吗?大学生和职场人之间的认知差异,究竟是如何建立的?在互联网高度包容、融合的圈子内,00后大学生又是如何形成自己的“信息茧房”的呢?

从数据来看,根据统计局公布的2020年31省份居民收入榜显示,上海人均可支配收入也仅仅才突破七万元而已,七万元的可支配收入,就让上海成为了“最有钱”城市。

北京紧随其后,人均可支配收入为69434元,排在全国第二。

七万元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在北上广这样的地方,恐怕依然离67%的大学生十年内的“年薪百万”这一目标很远很远。

我们可以这样算一笔账,年入百万的话,平摊到每个月上,那么就需要达到税后8.3万元的薪资收入,方能够达到年入百万的目标。而月薪八万的岗位薪资,能够开得起这一薪资的公司,绝对是凤毛麟角,是行业中的天花板存在。

考虑到大多数大学生在毕业后已经是二十好几的年龄,换言之他们要在三十多岁的时候达到“年薪百万”的阶段性目标,这几乎是不可能实现的。

但这个调查结论也并非没有任何可取之处。我们至少可以说明,有着高达67%的大学生,对于社会的真实薪资水平现状是完全不了解的,也就是说,绝大多数大学生都不是农村人口,更不是所谓的“寒门”。

在“寒门”,大概率不会形成这样一个乐观得不像样的预期薪资目标。

换句话说,我们至少可以得出一个结论:今天的大学生很大程度上是封闭的,他们是移动互联网下的原住民,但却也离真实的世界越来越远,而那些寒门里的学子,读大学的占比也越来越低。

前阵子罗sir还看到一个结论,说是全国真正年薪百万的人,不到一百万人口,大约只有八十万左右。

八十万看起来很多,但如果放到十四亿的基数里,依然是凤毛麟角般的存在。

即便是我们现在普遍认为的月入上万的人,在更多的三四线城市都是稀缺品一般的存在。

更多的人,还是拿着几千块钱的薪资,不高不低,在温饱线上徘徊挣扎着。

现在每年都有高达九百万的高校毕业生,如此庞大的群体涌入就业市场,最终能够月入上万的人,都不会有50%以上,更别说十年之内年入百万的。

绝大多数行业、专业中,一辈子都不可能达到年薪百万,也许月薪一两万就已经是能够开出的最高薪资了,而在一些传统技术行业里,几千元的月薪就已经是天花板了,连上万的机会都不会有。

以上的一些客观数据,才是薪资的真相。

想要完成年薪百万这一目标,除了我们主观上的努力之外,还需要看客观环境。即该岗位的未来市场前景和薪资收入,这两点决定了我们最终的薪资构成。

什么样的人才才可以达到年薪百万的水平呢?

首先,一定要具备在整个学校乃至整个行业的前列,甚至拿到过多个国际奖项,在自己的岗位领域内有极高的天赋。

其次,专业必须是大热门的专业,例如互联网、人工智能、算法工程师和大数据经济金融等相关的“高大上”行业,这样的人,何止是万里挑一,而是十万里挑一、百万里挑一。

以为钱很好赚,是成年人的最大错觉。

为什么很多年轻人总会眼高手低?其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是,他们活在互联网的虚拟世界中,每天看着或听着那些人在谈论月入上万,年入百万的故事,久而久之,便以为自己也可以成为那样的人。

他们离现实太远,离虚拟太近,以致于丢了自己。就像杨笠所说的那样,你明明看起来那么普通,怎么可以那么自信?

人有自信是好事,但不能盲目自信。

end.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教育资讯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