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如今的中国与改革开放之初相比,经济向上迈了很多台阶,国际地位也显著提升。在国际舞台上,世界各国纷纷向我们献上尊重,总体去看发展还是呈良好态势。不过时代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如果因盲目自大而停滞不前,最终只会落得满盘皆输,这是谁也不想看到的局面。
中国在认识到这一趋势后,对科技创新才能越来越重视,比如前段时间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这种风向随即而起。但创新驱动绝不是空喊口号,它需要人才来驱动。只有科技人才不断创新增多,才有可能推进中国经济的发展。不管在什么时候,这一真理永远都不会过时。
在我国有这样一位科学人士,她的名字叫李爱珍。从事科研工作几十余年,先后四次申请中科院院士,但全部遭到了拒绝。2007年,她突然收到了一个通知:当选为美国国家科学院的外籍院士。顿时万般思绪涌上心头,她流泪了,那后来的李爱珍还在国内从事研究吗?
科研之路
李爱珍出生在上个世纪30年代末,经济条件很一般。即便如此,她的父母始终相信“读书是改变命运的唯一机会”。人们常讲“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她早已意识到这一点,到了上学的年纪总是格外努力,从未有过任何松懈。高中毕业后,李爱珍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到复旦大学。
这四年是她成长最快的一年,别人都在谈恋爱或者逛街,李爱珍从来都是扎根在图书馆或实验室。虽然自己学习的专业是化学系,但她认为新型复合材料必然是时代趋势,她尝试进行转型。因为能力上的出色,她受到了学校的认可,在毕业后被分配到一家研究所当研究员。
正是因为有了李爱珍的存在,中国在半导体行业才走入领先水平。这一领域的人才在当时是十分短缺的,加上研究设备的欠缺,这让很多科技研究项目无法继续下去,但李爱珍却从来没有想过退却。她以一己之力,摆脱了我国在相关领域完全被发达国家压制的被动状态。
外籍院士
物欲纵横的时代,许多人拼了命的往出跑,只为绿卡或者利益,但李爱珍没有。鉴于她做出了众多的突出贡献,李爱珍先后四次被推举成为科学院院士,分别为1999年、2001年、2003年和2005年。最后一次落选后,李爱珍彻底放弃了参选,她认为自己确实能力有些不足。
2007年5月1日晚上9点钟,李爱珍正在家里做研究时,接到了美国国家科学院的电话:祝贺你当选为美国国家科学院的外籍院士。李爱珍个人很懵,但内心也很激动,毕竟这是对自己的一种认可。后来有记者对她的助手进行了采访,回应了互联网上的相关舆论。
首先这个名号并不是李爱珍想要的,这是别人推举的,她本人并不知情;其次就是落选中国科学院院士,参评中有一个条件是需要推荐人,60岁以下的需要2个,60岁以上的需要6个。李爱珍已经63岁,因为自己的推荐人不够所以才落选,希望大家不要在进行攻击或者谩骂。
品史君说
即便如此,李爱珍也从来没有想过退缩。如今70多岁的她仍然活跃在教育科研一线,每天告诫自己的学生:“实在的工作,远比那些荣誉名号更重要,只有沉下心来搞科研才最重要”。
一颗赤子之心,一腔报国热血,正是因为有了像李爱珍一样的科学家们,中国才能变得如此繁荣富强。相信不久的将来中国必将富强起来、屹立于世界科学之巅。
我是品史君,感谢您的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