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资讯

博士生毕业, 论文不再是硬性指标! 这才是人才培养的理性回归

博士生要想毕业,论文是一个必选项!没有几篇拿得出手的论文,博士想要毕业,那是不可能的事。你是博士生,你拿什么来证明自己的学术能力,论文可以说是,最直接最有分量的存在。

其他的东西拿出来,即便有价值,但是那个价值都要被打一个折扣——道理很简单,谁承认呢?就是承认,又能得到谁的力挺呢?因此,一直以来,论文是博士生毕业的硬性指标。没有论文,博士生就不能毕业。

但是,9月1日上海交通大学研究生院网站公布了最新的《关于申请授予博士学位的规定》。而在规定中,原来的要求““就读博士期间,应在所属学院学位评定委员会认定的刊物上,以上海交通大学为第一单位发表(或录用)2篇与学位论文主要内容相关的学术论文”被删除,代之以用多种形式的创新性成果来衡量博士生的学术质量。

而这成果就包括:学术期刊论文、学术会议论文、专著、专利、作品和研究报告等多种形式呈现。这其实也就意味着学术期刊论文不再是衡量博士研究生学术水平的唯一标准。这对于鼓励博士生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进行开创性的工作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国内第一个这样做的是清华大学。2019年4月,清华大学公布了2018~2019学年度第16次校务会议修订的《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规定》。《规定》不再以学术论文作为评价博士生学术水平唯一依据,并且不再将博士在学期间发表论文达到基本要求作为学位申请的硬性指标。代之以“博士生在学期间学术创新成果达到所在学科要求,方可提出学位申请。”

紧接着,2020年6月,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明确学位论文是进行学位评定的主要依据,相关学术成果是学位论文评价的重要支撑和参考,发表论文数量不再作为申请博士学位的限制性条件。

此后,华东师范大学、中国政法大学、贵州大学等众多的大学都对博士生毕业必须要发表论文表明了态度,那就是论文是否发表不再是博士生毕业的限制条件。

为什么要对博士生毕业必须要发表论文进行松绑呢?一个直接的原因就是,论文的产出对于有一些研究来说,不是轻易就能达成的,尤其是一些前瞻性、交叉性、首创性的工作,往往需要几年或者十数年才能完成。这样的研究利国利民,但是想要在短时间内完成不现实,怎么办?他们的研究者就不给他们毕业了吗?这对于研究者而言,是不是太不公平了呢?他们已经拥有了博士生的研究眼光、胆气、能力和创新精神,我们就应该给予认可,就是没有发表的论文又有什么关系呢?

或许有人说,你没有办法来给他证明啊。我们的学术专家,学术权威还少吗?不行,我们组建一个创新性成果评审小组。我就不相信,他们还不能对此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吗?我们能相信学术期刊,为什么就不能认可国内的权威专家呢?

另一个直接的原因就是学术的腐败让人侧目。前几年,影视明星翟天临学术造假事件到现在为止还记忆犹新吧。一个连知网为何物都不知道的人,竟也能凭借着抄袭而混到博士文凭。尽管最后他本人被北京电影学院撤销了博士学位,他的导师也丢失了招生资格,但是影响到今天还在。而在这期间,涉及到学术腐败的,又是不断出现,有研究生,有教授,甚至还有院士——这一幕幕,不让去能给人辣眼睛吗?

用学术创新成果来评价博士生的学术水平将会激励博士生开展原创性、前沿性、跨学科研究,也是对学科特点和差异的尊重,有利于博士研究生更好地从事研究工作。可以说,这是人才培养的一种理性回归。

原来,以发表多少篇论文作为博士生毕业的必备条件,其实是对博士生缺少起码的信任行为。科学研究需要最大限度地调动研究者内心的潜能,这样才能使他最大限度地发挥出自己的聪明才智。而如果我们总是采取一种强制性的监督管理,就会造成大量的无谓的内耗。

今天,我们以创造性学术成果等作为评判条件,就是给博士生们松绑,给予他们充分的信任,让他们能够在学术的道路上尽情地想象,充分地发挥,痛快地狂飙。唯有如此,也唯有如此,我们的创新性的学术成果才会不断地涌现,不是吗?——年轻人才是国家的未来啊!

亲爱的读者,对于不再把发表论文作为博士毕业的唯一标准这件事,你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大家留言,讨论。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教育资讯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