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资讯

小学生在演讲现场痛哭, 回家后仍我行我素, 家长: 这种教育没必要

导语孝敬父母,感恩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父母给予了我们生命,又为我们的成长奔波操劳。因此孝敬父母是我们理所当然、义不容辞的责任与义务。但是当“爱与感恩”成为商业敛财的工具,打着“感恩教育”的旗号在中小学盛行的时候,一切都变了味道。

何为“感恩教育”?

可能不少人都看过这样的视频。

视频中,孩子们或坐在操场上,或坐在学校的礼堂里,齐刷刷地望着讲台上的一个中年男性。那个中年男性拿着麦克风,激情澎湃地对台下的学生们展开演讲。随着演讲的逐渐深入,台下的学生们也纷纷动容并流下眼泪。这场演讲便在学生的泪水与煽情的音乐中达到最高潮。

这时,有些孩子被邀请上台,双眼含泪对着父母进行忏悔与告白。忏悔自己的不懂事,告白自己对父母的爱。有些台下的父母也纷纷动容,与自家孩子相拥痛哭。但是这并不是结束,这样的一场标准的感恩讲座,必须有一个“完美”的落幕。而这场“完美”的落幕,便是现场售书。这时讲师的话往往一呼百应,看台前堆积如山的“鸡汤文学”、“教育圣经”很快便销售一空。

这便是前些年流行于各大中小学的“感恩教育”。这种“感恩教育”,只是一场披着素质教育的外衣,使用煽动性言论以达到商业利益的“感恩表演”。而且多在中小学展开,其目标对象多是心智未完全成熟的学生,还有他们的家长。

这种方式无疑是令人反感的。与其说是教育,不如说它是一种打着感情牌的敛财行为。通过强调父母为养育子女做出的牺牲而唤起子女的愧疚感,为后面的现场售书疯狂“造势”。当父母和子女相拥痛哭时,讲师和背后的公司却乐开了花。在赚足大量眼泪的同时也赚到了更多的钞票,对他们来讲可谓是“一举两得”。

但是这样流于表面的形式化教育显然无法让孩子真正懂得感恩,高价买下的“指定书籍”的力量也仍然有限。孩子在流过泪、忏过悔、告过白之后,仍然会我行我素,仿佛什么也没有发生过一样。人们也逐渐意识到,短时间的情绪波动难以让孩子们保持长期的自我矫正。感恩之心也并不体现在那句响亮的“爸爸妈妈我爱你”,以及孩子与父母拥抱时止不住的眼泪。而是体现在生活场景中有感而发的自然的关系互动真正的爱与感恩的教育,不需要声嘶力竭。

因此,“感恩教育”盛行一段时间后,便开始走下坡路。

2021年,“感恩教育”为何仍有人愿意买账

如果说多年前“感恩教育”的盛行是因为家长群体受教育水平普遍不高信息传播速度较慢的话,那么到了2021年,这种“感恩教育”仍然有人愿意买单的原因就是“感恩教育”的“积极”转型。

在这里不得不提及“感恩教育”的两大领军人物:彭成和欧阳维建。

彭成,作为“感恩教育”的品牌创始人,只有中专学历的他却深谙信息社会下,流量的重要性。他与各大短视频平台联系密切,并“狡猾”地把“感恩教育”转型成“教育咨询”。通过线上的短视频来吸引流量,并在线下开展所谓的“教育咨询”工作。

欧阳维建,也是“感恩教育”的领军人物之一。但是比起彭成,他显然更加低调,曾被亲切地称为“欧爸”。有过多年实践经验的他对学校的经营模式和业务需求可以说是驾轻就熟,对大型演讲的窍门也信手拈来。他不断地扩展着自己的“教育”版图,从先前的幼儿园、中小学到如今的企业、父母培训。也与时俱进地开通了线上商城,实行B2B(企业对企业式营销)模式。

这两个人在后“感恩教育”时代,不约而同地进行了成功的商业变现采取恰当的商业模式对起初的业务进行“包装”。“感恩教育”曾经红极一时又迅速衰落,如今摇身一变,成为了所谓的“家庭教育”、“素质教育”,也难免有人愿意为之买单。

“感恩教育”不可取,“感恩之心”不可失

每一个孩子都应有一颗感恩之心,爱与感恩的教育也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台上的讲师一呼百应,台下的人们泪水纵横”、“口号喊得震天响,行动却是轻飘飘”,这样的场面,已无人愿意重新经历。因为真正的爱与感恩的教育,不需要高谈阔论,而是润物无声。那么家长们应该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对孩子进行爱与感恩的教育呢?

以身作则,做好表率

很多人都听过这样一句话: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在日常生活中,父母要善于表达自己对孩子、对家人、对朋友的爱与关心。孩子也会在一个充满爱的环境里一点一点长大,幼时播下的爱的种子会绽放出感恩的花。

不要溺爱,学会放手

但是真正的爱不是溺爱,孩子总有独立的那天。父母可以让孩子尝试独立做一些事情,并在合适的时候施以援手。当孩子体会到了这种独当一面的不易,才会更加体谅父母的辛苦,才会懂得父母的良苦用心。

编者寄语:真正的感恩不是一时的热血沸腾,而是润物无声的习惯使然。表达感恩与爱,无需过多的渲染和铺垫,也无需摇旗呐喊,只需要发自内心地说上一句:“爸爸妈妈,你们辛苦了”,就够了。

今日话题:你参加过那种“感恩教育”的活动吗?有什么看法和感受?欢迎在评论区交流讨论。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教育资讯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