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

孩子阅读量400多万字, 语文成绩依然很差, 因为错读了这3类书

原人大附中语文名师申怡提出,九年义务教育课外阅读总量达到400万以上就可以了。但很多家长表示,孩子阅读量早就超过400万了,但语文还是很差,写作水平也没有啥长劲。

这样的家长并不在少数。明明给孩子买了很多书,孩子也看了很多书,但效果却不尽人意。

一位从教20年的资深语文老师一语道破:多读书很重要,但选好书更加重要。

如果孩子的书没选好,看了大量不适合的书籍,那么,读得越多,可能是弊大于利。尤其是以下3类书籍,对于小学阶段的孩子来说,最好不要看了。

1、 字特别少的图画书。

孩子在6岁之前,读字少的图画书是没有问题的,因为这时孩子还主要是形象思维为主,他们的理解能力很有限,少量汉字+大量图画易于理解,他们更有兴趣。

但进入小学以后,家长就一定要有意识地让孩子慢慢向纯文字阅读过渡。

一二年级可以读一些半图半文的桥梁书籍,最晚在3或4年级,就要进入纯文字阅读了。

小学3-4年级是孩子阅读能力发展的黄金期,如果孩子还在看那种只有几个字的图画书,那么,孩子的文字处理能力和理解能力,都会维持在低水平,阅读能力也很难发展起来。

2、 网络快餐文学、低质漫画书。

现在市面上这类迎合孩子喜好的书籍很多,它们搞笑、逗乐、贴近孩子的生活日常和想象,孩子看得哈哈笑,甚至可以达到废寝忘食的程度。

但这类书籍,本身没有啥营养,孩子在阅读的过程中,的确很愉悦,阅读速度也能得到提升,但这类书籍的文字谈不上优美精炼,内容也漏洞百出,对于孩子的文字表达,审美提升,知识拓展和积累等作用不大。看得越多,其实是增加了时间上的浪费。

3、 “有毒”的书籍。

这类书籍指的是,内容恐怖、惊悚,暗示暴力、不良价值观的书籍。

比如,之前人民日报就曾痛批了一些有毒的儿童读物,有些书籍竟然大肆地描绘孩子受挫后想自杀的心理过程,让人细思极恐。这类书籍孩子读得越多,害处越大。

不要说提升语文水平了,还可能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

教育家周国平曾说:一个人的阅读趣味大致决定了他的精神品味,而纯正的阅读趣味正是在读好书中养成的。所以,他一直都建议青少年,从最好的书开始读起。

从功利的角度,读好书本身也是提升孩子的理解能力、鉴赏能力、扩充词汇量、知识储备,为写作提供丰富的素材和学习模板。

公认的好书,当然离不开那些脍炙人口的经典著作,比如,我国的四大名著,它们历经时间的考验,无论是艺术性还是文学性都堪称一绝,对于孩子积累国学知识、提升审美品位都大有好处,而且,它们本身也是中小学生必读,必考的内容。

如果孩子们要阅读四大名著,这里推荐从《西游记》读起,因为西游记故事生动,有趣,天空行空,画面感强,加上孩子们通过很多动画和电影,早已对孙悟空、猪八戒等人物耳熟能详,阅读起来更有亲近感,不会排斥。

当然,直接读原著,对于小学低年级的孩子来说,还是有一定难度的,家长可以从孩子3岁时起,就给孩子看《西游记》绘本。等孩子到了小学三四年级,再慢慢过渡到纯文字阅读。

《西游记》越早读越好。不同的年龄会有不同层次的收获。

幼儿园的孩子能从故事中明白,只要有决心和目标,排除万难,最终都可以取到“真经”;知道去看待每个人的闪光点,比如,孙悟空的聪明勇敢,猪八戒的善良,唐僧的执着等。

小学的孩子除了能从故事中获得愉悦以外,还能从中积累到丰富的文学常识,生动的作文素材,也顺便掌握了相关的中考高考考点,真的是一举多得。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教育资讯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