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段时间,内耗似乎成了炽手可热的一个词。
什么是“内耗”?通俗点理解,就是自己为难自己,自己和自己过不去。
对和自身相关联的外界看法过度在意过度解读,哪怕一句话露出破绽,或者因为一丁点小事,就能脑补出一场大戏。
这种可减轻或者根本大可不必的“自我消耗”,就是人们时常挂在嘴边的内耗。
与此对应的“反内耗”需求,像是一面新兴的旗帜,冉冉升起。
那些标题就足以让人灵魂为之一振的文章,好像一眼就能看穿读者的小心思。
《精神内耗正在掏空你》
《改善内耗体质》
……
像是可怕的慢性毒药。
无论某UP主大户视频网站的热榜上,还是各类新媒体平台上,博主们侃侃而谈,积极分享自己的反内耗经验。
每天活在自我幻想的内斗世界里,既打不赢假想敌,也不能从根本上提升自我。
毕竟,生活是自己的,赢了别人固然有成就感,赢了自己不是更酷?
于是,“反内耗”在疫情已经持续近两年的2021年,一语惊醒无数梦中人。
前两天一个知名UP主的视频,让不少人直呼感同身受。
讲的是一个从小镇“脱胎换骨”、月入两万、因工作关系常年混迹顶尖时尚派对的优秀女青年的故事。
外人看来该UP主光鲜无比,过着人人艳羡的生活。可每当结束工作回到自己的“小破”租房时,那种落败感,直击人心。
她只能通过不断提升自己的行头,和这种巨大的落差对抗。
直到最近,她选择告别这份工作,告别明星、奢侈品、高薪,也彻底告别这份困住她的自我消耗。
这让人想起前些年流行的那句话:
圈子不同,不必强融。
其实关于怎么反内耗这个话题,留学生一早就有话语权了。
不少留学生在出国前,都曾经历惨痛一击——
考研失败。
即使跨过大学时期不能和朋友一起刷街最难熬的复习夜晚,习惯了孤军奋战,也依然可能只换来出分时无声的失望。
千军万马过独木桥,有时候需要的不只是努力,还有一份得天独厚的幸运。
我们周遭很多认识的朋友在考研失败后,会执着的选择埋头苦干第二次、第三次、甚至第四次。
他们有着超乎常人的毅力,以及虽屡战屡败但认准了一条路就死磕到底的决心。
有人在四次挑战后成功了,有人第二次就顺利过关,有的人,直到最后一次还是不行颓然放弃。
还有的人,在彻底明白自己斗不过国内考研大军后,选择了出国留学。
比起被“戏弄”的无常人生,有条件时,他们更想及早掌握自己的命运。
手握大学offer,即将抵达一个全新的国度,过一段和以往截然不同、又充满未知的生活。
无论哪样,都让人兴奋不已。
回想国外留学的那段时间,有很多人、很多事,即使过去了很久依然让人印象深刻。
留学生@yoli和我们分享了她的经历。在她曾经住房附近的教堂门口,有一个常年驻扎在那里的乞讨者。
看着年龄约莫五六十的样子,腿脚不太利索,拄着一支拐杖。
每天他会和彩票站的小老板一起聊一会儿,之后坐在台阶上和过路人打招呼。
身旁杯子里的零钱不多,早上路过的时候,也时常能看到他手捧一杯咖啡,并没有穷困潦倒的落魄感。
即使衣衫褴褛,没有基础的物质条件,他依然享受生活。
还有个小故事,有次她和几个朋友去外国友人家里赴约吃饭。
一个条件一般的中年女性,平日里穿着朴素,没想到家里却别有洞天。
从装修色调、家具到各种精致的物件,一位家庭主妇对生活的热爱淋漓尽显。
他们身上几乎没有内耗的影子,有多少,享受多少。
在我们忙着花式内卷时,同一个世界里,比起为还没发生的事情瞻前顾后,多数外国人更倾向于注重当下的感受。
当然,这一点有利有弊。他们及时获得当下的幸福感,却不擅长放眼长远。
这也是外国人对内耗不感冒的内在原因,内耗的内核,是延迟满足。
中国人擅长用延迟满足来获得长足的积淀,为了朝向目标可以牺牲当下的愉悦;
外国人则不然,他们更擅长在个人承受范围内优先享受生活。
在人们的固化观念里,社交必然会花费个人时间和精力,从而牺牲原本可以用来学习的时间,对其造成消极影响。
但不可否认,社交又是留学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尤其在一个陌生的国度,多交朋友守望相助是非常必要的。
因此,留学生在国外学习,既不能零社交,也不能把时间过多用在人际交往层面。平衡两者是他们在留学生涯中的重要支点。
留学生如何才能把“反内耗”最大程度活用在生活中,看看他们的日常就知道了。
出国学习的留学生很少有只顾埋头苦读的,他们的日常画风一般是这样的:
出国当然少不了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去周边国家转转。
(谁能想到2019年底一场说来就来的疫情,持续几年阻断了通往世界的路。)
或许闲暇时在家自给自足,享受做出一道美食时的满足,比如这样的:
除此外,也少不了日常里的日升月落,在已经习惯的留学生活中里找到点滴的小确幸:
很多人看到这样的朋友圈会觉得,他们不学习吗?当然不是。
留学生的日常里当然充斥着学习,只是学习是每个人背后发力的事,更是留学生的本职要务。
也有像下面这位留学生早九晚九的日常:
“憔悴哭了
早上九点到晚上九点
我读高中吗?
高中还可以翘个晚自习
国内胖的几公斤又要瘦回去了”
“早课真的折磨人的精神和意志”
他们偶尔抱怨,调节心情后,还是努力应对。
关关难,但还得关关过。
那就先过了眼前的这道坎再说。
虽然枪击案、各类犯罪事件总在新闻里层不出穷,疫情仍然没有全球范围内短期消亡的势头……
留学的多数人,依然选择了继续。
就像生活总要继续一样,2021年依然有庞大的留学生群体出国学习。
美国签发8.5万张留学生签证;赴英中国留学生人数达到28490人,首次超过了欧盟。
当然不是因为这些留学生将自己的健康和安全置之度外,多数学生只是想按照既定规划完成学业。
比起害怕,他们更不想面对的,是主动选择受阻的人生。
作家王小波在《人为什么活着》里 ,有这么一段话:
“人在年轻时,最头疼的一件事就是决定自己这一生要做什么。
干什么都是好的,但要干出个样子来,这才是人的价值和尊严所在。人在工作时,不单要用到手、腿和腰,还要用脑子和自己的心胸。
我总觉得国人对这后一方面不够甩视,这样就会把工作看成是受罪。失掉了快乐最主要的源泉,对生活的态度也会因之变得灰暗……”
正因为对脑子和心胸的应用缺失,工作成了受罪,交际得了社恐,越来越多本能感受到的快乐也随之流失。
既然竞争一直存在,你可以选择作那千军万马中的一员,也可以随时选择另一条康庄大道。
在情况足够明朗时,停止无谓的希望,或许是更好的选择。
别忘了,人生不止一个正确答案。
祝你能早日脱离内耗,坐拥开挂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