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们是老师,还需要做题啊?”
年少无知、刚参加过工作的时候,我这样问两位朋友。
两位朋友都教数学,说,必须做题,不做题,就手生;自己手生,就教不了学生。
我顿时佩服得紧。
如今又出来一位——
浙江绍兴,教高二数学的何先生突发肾结石,在医院打完止痛针等诊断结果时,从裤兜里掏出一张卷子,当场做起了几何题,一旁同事不解,他回了句“没事儿做”。何老师说,平常出门都会揣点儿试卷,当时那道题已经解出来了,想试试一题多解,帮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有了前两位朋友的经验,我对这位何老师经常做几何题,不觉得奇怪。
我奇怪的是你们奇怪他看病的时候做题,哈哈。
这是高效的时间管理好吗?
一个人的时间,可以分好多种,比如有工作时间,有摸鱼时间,有闲暇时间,等等。
工作的时候可以摸鱼,摸鱼的时候可以工作,但闲暇时间就好好玩,别老惦记着工作(所以我做不了老板)。
还有一种时间,经常出现,令人尴尬,叫作“冗余时间”。
在这段时间,你既不能离开,又不能做正常的工作,只能“干熬”,基本属于无效时间。
开会的时候,你听得打瞌睡,很无聊,但那是有正经事儿干的,听会是正事。你打盹,那叫“开会期间摸鱼”,不叫冗余时间。
很多年前,有个小青年,刚学会开车。
老爸叮嘱他,在后备箱或驾驶室放几本书。因为只要开车,你就免不了遇到一些很难打发的时间,比如在停车场等人,在火车道口等火车通过等等,这些就属于冗余时间,你可以把它们充分利用起来,读几分钟的书。
何老师去医院检查,等结果,就遇到了尴尬的“冗余时间”:回家吧,还不够来回折腾的;在这儿干等吧,除了玩手机,还能干啥?
随身带点试卷,做几道题,“冗余时间”就成了有效时间。
什么叫时间管理?这就是。表现优秀的学生,和普通学生的区别之一,就是时间管理做得更好。
两个前提:
第一要有所准备,预见到自己可能会有“冗余时间”,提前做好计划。
比如随身带张试卷,小笔记本,书,等等;看手机也不错,毕竟你随身带,但玩游戏就免了吧,手机读书还是不错的选择。
第二要敢于面对别人诧异的目光。大家都在玩手机,就你在做题,是不是有点太鹤立鸡群了?
没办法,既然是鹤,就接受鸡的仰望吧。
何老师的话,还道出了另一层意思:老师做题,有助于从学生的角度考虑问题,能加深老师对学生做题思路的了解。
老师容易出现的问题,就是“我以为你懂”。
越是资深老师,越容易出现这类问题。国外有个物理学教授,水平很高,平时以做研究为主,后来学校要求他们教本科生。
表面来看,老师水平越高,教学质量也应该越高才对。但事实恰恰相反,学校每学期的统计数字都表明,这位高水平教授的教学水平全系垫底。
学校很困惑,专门找人进行了调研,结果发现,很多大一新生反映,这位教授的课他们听不懂。
教授也恍然大悟。在他眼中堪称“常识”的内容,在大一新生眼中,却十分深奥;他认为太简单而没必要讲的知识,事实上学生都没掌握。
“我以为你懂”,在其他领域也经常出现。比如媒体中,专家满口CPI、PPI、M1、M2,满以为观众都懂,事实上并非如此。
如果老师放低姿态,用学生的角度、视野去看问题,问题就好克服了。
最后提醒何老师一句:肾结石很多是喝水少造成的,别光忙着上课、忘了喝水。
高金国,网名高了高。小学毕业证得主,出了26本书。以“有趣”为第一要务,专注家庭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