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

小学新生因想妈妈哭闹, 老师“教科书式”安抚, 得到家长高赞

结束了快乐的幼儿园阶段,同学们就要进入小学,正式接受正规的义务教育。在很多孩子眼里,快点长大是他们非常向往的事情,也会很兴奋地背上书包。

不过并不是所有同学都对成为一名小学生那么期待,小学的教育模式有着明显的变化。面对严肃的学习气氛和更长的在校时间,部分同学可能会感到很不适应。

有的学生会憋在心里,慢慢去习惯;但如果这样的情况,一直没能得到家长和老师的关注,导致长期无法进入应有的状态,就很容易耽误学生正常成长和学习。

小学生上课哭闹,老师的举动堪称范本

在小学生的眼中,很平常的事情也可能是“天大”的事。河南有位一年级新生,入学一个月了还是感到难以适应在学校的孤独,并在一天上课时突然大哭起来。

原来她是忍不住想妈妈了,而实际上家里并没有发生什么特殊的事情,只是单纯地想要妈妈陪伴。小学老师一般面对这类问题也不算新鲜,大部分老师会视为“无理哭闹”。

有些可能会选择批评学生,要求尽快收敛好自己的情绪;有的可能会联系家长过来处理。不过这位女老师既没有简单地进行训斥,也没有纵容孩子,处理方法堪称教育范本。

首先,肯定学生的情绪,表达同理心

老师得知这个女生是因为想妈妈哭泣时,首先表示“这是很正常的”,学生在得到理解之后,就很容易信任老师并认真听取建议了,往往比强行压制更有效。

其次,帮助分析问题,并提供解决方案

老师问道“晚上放学后是不是就能见到妈妈了?”,女生点了点头。老师还表示,这种情况可以到办公室寻找老师帮忙给家里打电话,为了安抚她,老师还主动给出温暖的抱抱。

最后,表明立场和底线,希望学生调整

女生很快停止了哭闹,而老师也没有一味溺爱,她告诉学生:很多同学也想家,看到你哭他们可能也会跟着哭。我们正常上课,不要再哭,下课了再跟妈妈视频。

女老师的举动引来很多家长高赞,被评价为真正热爱教育的人。小学生面对新的环境,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很快适应。那些胆子小、对家长有依赖的同学,更需要关爱。

这时候成年人的反映,对他们安全感和性格的形成,有着很大影响。如果只是训斥批评,可能只会让学生更加抵触,也不利于安心学习。遇到这样的老师无疑是很幸运的。

关爱和包容,与娇生惯养是两回事,家长需要有区分

在家庭教育中,很容易出现两种极端情况:一种是为了防止自卑而满足学生一切要求,另一种则是连孩子合理行为和请求也不满足,过早要求他们独立和自律。

这些都对学生人格健全和性格培养十分不利。比如有个别家长,认为这名老师太呵护学生,会把他们宠坏,以后谁都去办公室打电话找妈妈怎么办。

笔者认为老师的做法属于包容和关爱,与惯养绝对是两个概念。很多家长把“挫折教育”理解错了,它真正的概念并不是让父母和老师无视学生的困难。

而是在看到他们有问题时,进行思想引导和提供建议,并鼓励他们学习面对和处理问题的方法。不被提倡的是直接代劳,那才叫做“娇生惯养”。

老师在学生眼中是“权威”,他们的态度会给学生打下深深的烙印

曾有一个中年男子毕业多年后,街上遇到老师,过去质问:你还记得我吗?班主任表示不记得,可男子很气愤,因为他从小经常被体罚,这么多年都无法释怀。

在学生们眼中老师是教育的标杆,一言一行都可以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力。尤其在小学阶段,他们对世界是很好奇的,老师的价值观和处理问题的态度,会留下深深的印记。

如果老师只在乎分数,只按照成绩好坏评价学生,那么他们就很容易成为用结果衡量一切的人。老师温暖有爱,班里的风气往往也很和谐,同学之间会互相帮助和学习。

希望教师队伍中,多一些像这位女老师的从业者,相信他们在教育事业中,对学生的作用不仅仅是传播知识,更净化和温暖了心灵,是真正有温度的教育。

今日话题:对于老师的举动,你支持吗?(图片来自网络,侵权可删除)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教育资讯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