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资讯

《谁是最可爱的人》: 为何会被从课本删除20年之久, 谁删的?

1950年,一则名为《谁是最可爱的人》的报告文学发表,它记载的是记者魏巍在抗美援朝前线的所见所闻。

其蕴含的情感之热烈文笔之真实让所有读到的人,都不禁要为我国的志愿军战士的爱国精神,为之震撼和动容,它甚至还得到了毛主席的高度赞扬。可就是这样一篇通篇写满爱国之情的文章,在后来却被从孩子们的教育课本上删掉了,这究竟是为什么呢?删掉它的人又是谁呢?

“最可爱的人”被删除

2000年时期中国和美国的关系逐渐好转,并发展的越来越紧密,这一段时期被很多经济金融学家称为“中美关系蜜月期”。也正是在这期间的2001年,《谁是最可爱的人》这篇课文被移除,理由之一就有影响中美关系这一条。

关于移除爱国文章这一事件引起的反响还是很大的,为此专门有记者去采访了教育部门的王旭明。

对此王旭明认为除了这篇文章对当时中美关系会有影响以外,还有就是他的文笔描写太过真实血腥。在王旭明看来,这样的战场描写对于孩子的精神世界的养成是不利的。而且这些英雄主义的宣传文章,也不符合现如今的社会发展主题。

他认为现在的孩子更应该去拥抱爱与和平,去接受与他年龄还有认知水平相符合的,更能激励年轻人奋斗的思想。只有这样,国家才能真正进步,而不是一味跟随潮流,固守历史。

而且他还从这篇作品本身出发,去证明删除这篇课文的合理性。首先他提出这篇文章的感情基调是有问题的,一个合格的报告文学作品首先它应该是公正的客观的,但魏巍写这篇文章的视角太过于主观,用词太过于滥情。

王旭明认为一篇失了客观视角的文章,是很容易让青少年代入进去的,这样只会滋长青少年不必要的仇美情绪,这对社会发展是不稳定的。

荒唐的换课文事件

值得一提的是,当时并非只删除了《谁是最可爱的人》这一篇文章,而是陆陆续续的把《刘胡兰》、《狼牙山五壮士》、《黄继光》等,描写爱国英雄事迹的文章都删除了。用的理由于以上几种都大同小异。

把这些课文删除之后换上来的,则都是诸如《爱迪生救妈妈》、《华盛顿砍树》,之类的弘扬美国智慧的一些文章搬上了课堂。并且经过证实,这些事情主人公本人并没有做过,就连美国人自己都没有听说过,可见这些事迹都是某些人自己臆造的。

以不符合青少年成长为理由删除自己国家的爱国文章,转过身来却偷偷的把一些描写外国人莫须有的的事迹文章,搬上书本糊弄青年人,还美其名曰顺应时代发展。

在当时网民数量还没那么多的年代,获取信息的途径还太少,许多年轻一代确实被糊弄住了。可是现在那一代的孩子已经长大了,他们紧跟互联网时代进步的步伐,自然发现了曾经的蒙骗。

语文书上的拨乱反正

特别是在见证了某些国家用虚假信息教育国民之后,造成的年轻一代的历史虚无感后果之后,他们在对待下一代的教育信息上的敏感度增加了。所以久违的《谁是最可爱的人》在今年3月,重新回到了孩子的课本上。

这则喜讯也体现出我国年轻一代的父母,越来越能体会到历史的重要性,爱国教育的重要性。

他们深刻地意识到让这些出生和平温室的年轻的下一代,铭记历史铭记英雄的重要性。我国之所以要记得记得被侵略的历史,目的不在于激发仇恨,而是为了自省自强。只有始终记得我们国家发展走过的每一步路,未来我们才不会重蹈覆辙,任人鱼肉。

之所以要记得每一场战争,和每一场战争中的伟大的人,是为了记住战争带来的痛苦,如此才能心怀感恩的珍惜现在的和平,不再轻易的发动战争。

总结:

大多数普通人一生中的读书时间都在学校,若是连教科书都不在刊印爱国文章,那么我们广大青少年的爱国教育,又该从何处学起呢?

爱国教育缺失的后果,我们身边从不缺少,他们的所作所为,已经为我们展现了一条错误道路。一个人如果连自己的国家都不爱,那么他还有什么是别人能指望的。一个民族若是连他们的英雄都不记得,那他们还要靠什么精神传承下去。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教育资讯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