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就是问题的实质:考研找工作问第一学历出身的根源是对大学成绩和考研成绩的不信任。换言之在他们眼中上述成绩的说服力还比不上区区一个高考,因为高考能拿高分考上好大学的默认能力是够的,不论他高中出自哪里。就以二本逆袭清华北大为例,考上清华北大也大概率是冷门专业,甚至都是不考数学的,如果换做高考复读很多年都考不上。
这其实是个很悲哀的事情,因为显然大学知识的深度难度远远超过高中,但在大学成绩好的往往是更在乎纸面成绩的、考研中脱颖而出往往有很大比例是更擅长死记硬背的(考数学的除外),而不是能力更强、更有想法的学生。
小学到高中都是越往后“能力型”选手越占优,但大量在高中相对而言十分平庸的学生(尤其女生)成为保研和考研的赢家。这是整个大学教育的失败,从教师到学生,都有系统性弊端。越是统考、越是名校、越是数理强度大的考试,越是男生占优势。反之,越是靠平时成绩和面试、越是普通学校、越是靠背的科目,女生优势越大,所以考研二本上985里面还是女生偏多,而且基本上都是不考数学的专业。下面举几个经典的例子。
2020年全国大学生数学竞赛,凡是有强校坐镇的省份,基本上获奖者一边倒全是男生;没有强校的省份女生获奖一般在20%-40%。最为典型的是中科大所在的安徽省,数学A类所有级别的奖基本被中科大包圆,女生全部获奖人数不超过十人,唯二的两个非中科大的也都是男生。但所有的省份(注意,没有例外)非数学组获奖者都是男生大占优势,数学B类(注:数学A类指双一流高效数学专业,数学B类指普通院校数学专业)常常是女生占优。因为数学水平高的男生分布在不同的专业,力量被稀释了;而数学专业中不乏女生扎堆的师范院校,在几乎是全民考研(尤其对于女生这一点不夸张)的今天,能趁着数学系人数不足的“真空”得到一些数学B类的奖。反之,非数学组参加竞赛并获奖者,往往是真心喜爱数学。
2018年,商丘师范学院数学专业考研上线的24人均为女生,但无人考上985以上的名校。因为在考研中只有英语和政治是全国统考,难度固定;而差学校的考研专业课由学校自己出题,难度可以人为调低。注意,大学生数学竞赛这类师范学院也有不少人参加,且获奖者不乏男生;但非前几名获奖者无法保研,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在考研中被女生靠英语政治逆转,或者早早因为生计压力本科毕业就去就业了。
2020年中科大数学系考研上线者女生仅2人。但整个数学系女研究生比例远高于女本科生比例,因为中科大研究生人数远超本科生,大部分研究生是外校保研进来的,保研基本上决定于大学的水分很大的平时成绩,以及各种华而不实的所谓大学生研究计划。而考研科目虽然严重偏向女生,但毕竟是统一考试,在专业课难度较大的一流学校男生依然逆袭,男生的表现远远强于保研。
清华大学有一对著名的双胞胎姐妹花,首先要承认确实是很优秀,时间规划如同精密机器。平时成绩极优,但校内物理竞赛仅得三等奖。
我觉得这几个例子相当有代表性,足够了。只要网上一搜关键字,都不难找到源头。没有一句虚言或夸大。
毋庸讳言,当今中国,男生在大学的成绩有较大的的劣势,事实上这也是很多女人傲气的第二大资本,事实上大学本科是男生学业劣势最大的阶段,远远超过高中。只要高考理科难度不崩溃,那么随着经济和教育条件的发展,云南之类的偏远地区男生废掉这种现象的改善,男生在中学阶段的优势只会越来越大。
而在大学阶段,那么如果想改变当前这个现状,从上面的论述就可以自然推出,最好的解决方法应该是:
每个专业选出十门八门核心的、任何学校都非开不可的基础课和专业课,进行同专业全国统考。我相信在这种比较“扎实”的考试制度下,女生在学业上的优势将不复存在。一方面是成绩回归了本来面目,一方面将有大量在大学迷茫的男生觉醒。(目前的大学成绩与实际专业精深程度的相关性相当差,主要是取决于你是不是很在乎成绩以及是否善于应付大学考试的套路,成绩靠前的人只能说明你在大学学习了,下限可以保证,但别的看不出什么。既有可能真的很强,也有可能只是一般。)
我们评判一个教育制度是好还是不好,决不能仅凭表面的运行形式,是考试还是非考试什么的,而要看实实在在的东西,看它是不是真的有利于让学生学到东西、培养能力,有利于真实地反映学生的水平并准确地把适合的人选出来。目前市面上所讲的所谓素质教育大都虚头巴脑,事实上只要高强度竞争存在,你用诸如申请信、面试材料、唱歌跳舞之类的“素质教育”只会让学校变成礼仪培训学校,会比之前所谓的应试教育更加功利。在竞争压力一定的前提下,尽可能使考察内容和考察方式比较“扎实”才是顺势合理引导内卷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