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院校

若邓稼先老先生是当代清华北大学生, 会选择出国留学吗? 大概率会

如果说邓稼先老先生现在正处学生时代,是否会选择留学?这样的话题一说出来,可能会引起两种截然不同的看法。已经学了几十年,到现在依旧是研究生层次、走上了学术之路的硕士和博士们,一定会持有这样的观点——必须出国。

而对于普罗大众们来说,出国留学似乎已经变成了二代们轻而易举地获得本科乃至更高层次学历的捷径小道;况且当下我国经济发展、教育质量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拔高,这个时候再出国留学的话,难免有点不明智的看法。

实际上,我国能够取得现如今的经济成就,科学技术是其中的重中之重。而经历了前期的曲折探索之路,我国的科学技术也同样是在走着一些弯路。

最让人心疼的,是《横空出世》里面,老一辈的军人们不顾个人生活安危以及生活条件,坚持从敦煌转移到更为偏僻的罗布泊去寻找试爆基地。而科学家们,在苏联老大哥们离开的时候,从火炉中冒险去抢救资料,并且被老大哥们告知,就算是用计算机也得算两年,更何况当时没有计算机……

于是,老一辈的科学家们哪怕是用手算,也进行了相关数据的推演。其中最引人注目的,也是这部电影里面的主角之一陆博士,提出了如果苏联人提供的数据和思路是错误的呢?

其实,陆博士这个“虚构”的姓名,却是有着真实的历史原型的。根据剧中因为遇到了中学和大学同学,并且一起前往美国留学的经历,可以推测陆博士的原型更多的是参考了邓稼先老先生。

大家都知道,“夏世忠”这名在机场和陆光达博士寒暄,并且获得了诺贝尔奖的同学,给陆博士带来了一定的困扰。不过好在当时的科学技术、、当时的核武器研发没有因此而暂停。

而当时,像核弹的研究和试验,可以说是举全国之力进行的。所有的一切,都是保证这项试验的顺利进行为前提的。最终老一辈的科研工作者们成功了,老一辈军人们的付出也终于获得了回报。

可是,高考恢复之后,我们依旧面临着更多的问题。虽然腰杆子挺起来了,可是却没有吃得饱,更不要说像现在这样吃得好了。

所以,从现实情况来看,从高考恢复的那几年开始,甚至于其后的几十年里,我们一直都在解决吃饱饭和吃好饭的问题。而之所以中间经历了如此长的时间,主要原因是因为我国相关科学技术体系的巨大缺乏。

所以,当时的情况来看,学习是有必要的。而在已经实现了全部脱贫的今天,我们所有人基本上都是吃饱饭往吃好饭转变了,那么这个时候,还有必要去出国留学吗?

要!需要!必须出国留学!

说一个与出国留学看起来不大搭的问题,近日中科院合肥某个物质研究院被爆出,担任相关职务的科研带头人,帮助其儿子申请了两项技术发明,这两项发明一个是在其儿子考高中时申请的,获得了省级、国家级的科学奖项;另外一个技术发明,则是在其儿子应当高考的那一年,申请了国家的专利。

谁都要为自己的子孙着想,这一点毋庸置疑是对的。不过这名中科院合肥某研究所时任副所长,却是将自己的科研成果改头换面,套娃的方式给自己孩子身上镀金,这种行为或许与学术不端无关,但是这对于相关高中、大学的招生来说,相对于公众而言,是不是存在不合理的地方呢?

学术不端的问题虽然隔三差五的出现,但是求学到了研究生层次的同学们都知道,科研院所和大学教授的试验室里,同样是存在一些需要改善的问题。而这些问题,并非是拥有了先进、精密的仪器,就可以解决和转变的。

这样说的目的,是想说国内环境有问题,因此就必须要出国留学吗?不,国内的环境不是有问题,而是很多用人单位、科研院所自己不认可国内高校或者科研机构培养出来的人才。同一份工作,如果是国外名牌大学毕业,如果是有在国外实验室或者公司、机构里面有过实习工作经验的人,会被优先录取!

这,是从找工作的角度而言,有必要去留学。大家说到这里可能会说,那韦东奕韦神呢?他可是正宗的在国内接受完整教育的土博啊,不是一样有了成就。

可实际上,像韦东奕这样真正具有某个领域天赋、并且真的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是做学问的人,有几个呢?我们需要这样的人,不过相对于国外,国内的环境直接是让这样的真心搞学问的人“社死”。没错,就是不好找工作、难以晋升,很难掌握更多科研资源等。

再说回中科院那位为了儿子上学而煞费苦心“大手牵小手”套娃的研究员,一直都在做着对自己以及子女有益的事情而上心,而如果这样的精力用在科研攻关上的话,那么成就可以更大吧?并非是国内的科研条件有限,而是更多人真的已经摆脱了邓稼先老先生那个时代的吃苦精神!

所以,如果邓稼先老先生处在现在的世界,依旧是个学生,会不会像当初西南联大毕业之后,选择到美国留学呢?会!尤其是当下的情况,国外甚至于已经意识到了理工类、计算机类的留学生,对于它们来说是一种威胁,甚至于主动拒签了很多名校毕业的大学生前往西方留学。

当然,出去留学是有必要的,开拓视野、了解行业领域内的不同思路和成果,这对于我国科学技术发展大有裨益。不过学成后归来,这一点是至关重要的。

千万不要等到将所有的精力和科研成果、学术成就都留给了他人,再想着返回来发挥余热,这对于祖国当下转型乃至是弯道超车的大背景下,需要的是在相关领域内的“雪中送炭”而非“锦上添花”。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教育资讯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