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资讯

这4个思维倾向值得我们注意!

你好!我是苏康。

马上要到“双十一”的购物节了,到处都是打折降价的广告,你会不会忍不住就下单买了一堆可能用不着的东西呢?

比如,感觉自己需要为家里囤一堆卫生纸、洗衣液或其他生活用品。

你有没有想过可能一年也用不完,过期了还得扔,这种做法其实没占到多大便宜。

这种被广告所诱惑的经历,相信很多人都有过。

我们总是喜欢依赖感觉,过于强调主观性,相反却忽视了思考。

当然我们大脑在大多数时间里根本就不思考。

感觉是一种主观反应,包括情感、情绪和欲望。

感觉是自发生成的,不是有意识的。

比如,你会在被羞辱时感到愤怒,在受到威胁时感到恐惧,这些都是自发的、本能的反应,并不是有意识的精神活动。

我们的感觉,有些是积极的,有些却是消极的、甚至是恶意的。

感觉总是无意识的,容易让人产生不明智的行为。

相比感觉,我们更需要独立思考。

那究竟什么是独立思考呢?

就是一种探究式的、寻找答案的思考方式。

进行独立思考的过程,其实就是不断地提出探索性的问题,检验各种观点和论据,最后做出决定的过程。

我们的感觉需要检验,而思考就是检验感觉最合理和最可靠的方法。

当然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出现以下几个思维误区:

01以“我”为中心的思维倾向

我们每个人的思维,都会受到自己的成长经历、社会环境、教育背景等的影响。

有些是植根于我们的人性中的,比如很多人会觉得,凡是我的东西都更好。

实际上,不只是在说自己的东西多好,也是在表达一种“看看我,我是很特别的”的感觉。

有的时候,这些话听起来像是在自夸,很多情况下也不符合事实,但这种思维倾向是深藏在人性里的。

这种倾向,往往会让我们用一种简单的方式对复杂情况做出反应。

或者,容易形成一种老套的成见,认为事情只有符合自己立场的一面是好的,其他的立场都是负面的,不能客观对待事物。

这样的想法有可能会影响我们的认知,甚至误导我们做出错误的判断。

比如地域黑,XX地方的人就是不好,我就讨厌XX地方的人等,他们不是对具体情况进行全面分析,而是根据自己的喜好来下结论。

此外,我们每个人还都容易受到自己所学的学科知识的限制,在分析复杂论题时,影响判断。

比如,面对一个社会现象问题,学社会学的人可能会更多关注社会条件,而学经济学的人可能更多从经济条件的角度去思考,而学心理学的人则更多可能会从人的内心动机和冲动出发。

但事实上,一件非常复杂的事情,最有意义的答案通常是所有各种因素的结合。

只有那些学会超越自身单个学科视角限制的人,才有可能获得有意义的答案。

还记得查理·芒格吗?

那位被巴菲特称为“导师”的伟大投资者,也是巴菲特的黄金搭档,他们共同创造了投资史上的奇迹。

其中,芒格提到,创造财富最重要的精髓,就是对该做的事情发起熟练的、跨越学科的攻击。

所谓跨学科的攻击,不是说这个问题应该由哪个专业领域的知识来解决,而是所有能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和规律,都应当拿来运用,不一定局限在某一个专业领域上。

这跟我们常说的专业主义非常不同,过度专业化容易引发偏见。

这就是我们几乎每个人都会有的以“我”为中心的思维倾向。

这种倾向,有些是植根于我们的人性中的,有些是受到我们所学的学科知识的限制。

这种思维倾向不光会妨碍我们发现自己思想中的缺失,还会影响我们对别人思想的理解和运用。

02盲从信息的思维倾向

你在电视上看到很多看似权威信息的广告,比如标注经全国XXX认证"这样的字眼,大都不一定是真实的。

他们这么做是为了借着这个认证,迅速获取了我们的信任。

很多时候我们一听经过某某机构认证,却都毫无查证,立马相信了。

很多知识付费产品起来后,你会发现出现了很多所谓知识大V,动不动就是什么五百强高管的名头、或者声称自己年入千万噱头。

其目的就是吸引很多人去买课听课,最后这些大V就真的年入千万了。

现在是信息爆炸的时代,个别媒体为了吸引观众注意力,往往把信息尽可能低幼化、情绪化、直觉化,以便让我们更容易接受,导致我们对接受到的信息缺乏甄别能力,总是一味地吸收。

这种盲从,容易导致我们无法独立思考。

03眼见为实的思维倾向

很多时候人们都相信眼见为实。

但其实这个“实”也是片面的。

因为你看到的未必就是事情的全貌,就像盲人摸象,只是局部真实。

比如你在刷视频的时候,看到很多有炫富的、有卖惨的、感情破裂等等内容,这里面很多都是经过包装和演绎的。

大多时候我们会以为看到的信息就是全部,基于这些信息做判断,而没有发现对方可能隐藏了一些“看不见的”部分。

有时候,眼见不一定为实,“看不见的“可能比“看得见的”更加重要。

04简单归因的思维倾向

直接点说就是你看过的很多成功学或者鸡汤文大都是简单归因。

比如你看过星巴克的CEO舒尔茨每天晨练,然后在6点之前到达办公室;

维珍集团创始人理查德布兰森每天起床的时间是5:45。

推特的创始人杰克多西每天5:30起床。

苹果CEO蒂姆·库克每天早上3点45分起床,一直工作到深夜。

每天第一个到达办公室,最后一个离开。

一份王健林的行程在微博曝光,凌晨4点起床,然后说看完你还有什么理由不努力。

看到这些爆料,你有什么感受?

多半会觉得,成功人士都在早起,所以自己要成功,也应该早起。

但理性地想一下,早起跟成功有关系吗?

一点都没有。

我们试图用很简单的方式去解释一个复杂的现象或事物。

看到穷人觉得就是他懒,看到大龄单身男女青年就觉得是她挑等等这些,也会阻碍我们独立思考。

那怎么破除思维误区呢?

我们需要建立独立思考能力,帮助自己思考在前,下结论在后。

我们遇到某些信息,应该关注信息所讨论的究竟是什么,而不是被自己的感觉给带偏。

如果都搞不清别人讨论的是什么,那有什么好下结论的呢?

我们需要思考对方在说什么,TA想让我们相信什么,以及TA用什么依据来证明ta是对的。

这是开始独立思考的开始。

当然我们对于接收到的所有信息,我们要有意识地去甄别是不是有可靠的证据。

我们要检验证据的有效力,不要随便相信某些媒体或者传播者的个案放大效应,其本质上都是为了博人眼球,吸引你关注。

每当我们听到对方说一段话,就要想想对方在什么环境下说这些话,有没有隐藏一些前提,试图影响我们的判断。

只要我们看到对方真实的价值取向,就不容易被牵着鼻子走。

除了看到那些看得见的理由之外,还要去推敲出背后看不见的部分是什么。

更何况我们生活中有很多类似的“骗术”,把两个相关的事情串在一起就认为是因果关系。

这种推理上的“骗术”,我们一般称之为“逻辑谬误”,而且常见的谬误还不止这一种,还有很多。

如果想要减少被带偏,我们需要检查对方给的结论和理由之间是否存在合理的逻辑关系。

虽然在思考中我们会常犯一些错误,但通过修炼,我们可以避免犯错,并找到独立思考的一些策略。

如果我们真的要质疑,我们更应该把注意力放在自己的思维方式上。

想要建立独立思考的能力,重要的不是批判他人,而是反思自己。

当我们抱着一种提升自己思维的想法思考自己的思维时,独立思考就启动了。

因此,我们不能太注重感觉,思考才是我们最可靠的行动指南。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教育资讯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