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的评优评先是很多学校的例行工作,也一直都是老师们关心的话题。因为很多评优评先之后得到的证书证件,都是在职称晋升或者工资调档时的必要条件,小到校级的优秀教师或者优秀班主任,大到县级以及省市级的各种证件,不论是这些证书证件的级别高低,他们都能够成为大家在一起比拼的硬件条件。所以,每到学校评优评先时,老师们也都想拥有自己的一席之地,希望自己能够分一杯羹,获得一个对自己有价值的证书,以便在将来的晋升职称或工资晋档时,和其他老师比起来有自己独特的优势。因此,老师们有这种想法,也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笔者作为一名在乡村学校工作了多年的老教师,经历了很多次评优评先的事情,也经常听到老师们对学校评优评先工作的讨论,甚至,也有部分老师对自己学校的评优评先工作方面的吐槽。很多学校在操作自己的评优评先工作时,一般来讲,都有适合自己学校的一些规则或者考核办法,他们通过既定的办法把参评老师的资格量化出来,然后,再根据量化考核的结果,确定这些优秀模范指标应该花落谁家,当然,不同的学校可能有各自不一样分配方案,毕竟学校的模范指标都是极其有限的,指标限制也是非常严格的,每一所学校都会面临僧多粥少的问题。
正如题主所说的那样,有些学校在本校的评优评先工作中,并不是完全按照真正意义上的公平公正来操作的,并不一定都是凭教学能力判断的,而是出现了凭有些人的人际关系,这种情况在部分学校是确实存在的,不管是在评优评先还是在职称晋升当中,可以说人际关系的好坏,已经成了一个决定性因素,河南姚老师可能就是一个这样的例子,我们这里所说的人际关系,并不是说姚老师与同事们的个人关系不融洽,而是与某些特定人的关系不那么顺滑,或者在有些地方有点卡顿,导致彼此的印象就多了一些瑕疵,在审核集团环节有可能就会被拿下,因为这些人此时的话语权还是有一定分量的。
很多地方的评优评先大都集中在每年的教师节前夕,大部分学校分到的模范指标都很少,即便是有些学校按照既定的考核办法量化,但也很难保证结果绝对公平,当然也不可能做到人人满意,如果有三四个先进指标,无论怎样评选,都会有不满意的老师,一方面,那些想得到而最后却没有得到的老师,肯定会有各种想法的,另一方面,有些学校确实有不妥的地方,比较有意思的就是根本没有任何程序,直接就是背手腆肚者说了算的,然后,还会在老师们面前装模作样地解释一番,说某某老师为学校做了多少多少工作,或者由于时间不允许,根本没有时间公开评选等等,说到底就是一句说你行你就行的道理。
总之,针对学校评优评先中的问题,不同想法不同立场的老师,应该采用不同的策略。如果需要某些证书证件,为了稳妥起见,就需要除了兢兢业业工作,努力创造条件之外,还要注意处理好各方面的关系,特别是那些特定人方面,多动一点思维还是有帮助的,总有一条路子是属于自己的;即便是与自己有利益分歧的地方,也总会有解决的办法。而对那些不需要证书的老教师,这种事情知道与不知道的结果都是一样的,不属于自己关注的问题,倒不如让自己更清净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