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被村人传为神童,自小就有“过目不忘”的超强记忆力。16岁考入哈尔滨工业大学攻读建筑材料系热处理专业,他是被认定将来一定会有出息的少年人。
可一朝回到家乡,他成了靠低保度日的“无业游民”,每月拿着400元的政府补贴惶惶度日。这样的落差简直令人跌破眼镜。
他本该一片光明的前途为何会出现转折呢?难道是他自身不愿努力吗?还是应证了村里人说的,他是因为“热爱学习”而拿不到毕业证书?
本期子牙童趣学生观察就讲讲,神童刘汉清从天才少年变为低保户背后的故事。
枯枝丫上金凤凰
1964年,刘汉清出生在一个农村家庭。他从小就表现出优异的学习天赋,在学校里是同学们学习的榜样,在家里更是弟弟崇拜的对象。
刘汉清的记忆力很好,基本上可以做到过目不忘。四大名著他一遍就可以进行转述,且内容大致相同。那时候的村里人都说,他以后肯定是个有出息的。
生活于七八十年代的农村人,大多在吃饱穿暖的基准线上挣扎,不少孩子在学习的同时,也要在田地中挥洒汗水。
只学习不劳作,接受完整教育的孩子少之又少。“上大学”三个字,就是可望不可即的梦想。
而刘汉清不同,他在父母的支持下接受了完整体系的学业知识,并于高考中,以398.5的优异成绩,被“985工程”名校哈尔滨工业大学录取。
穷乡僻壤里走出了第一个大学生,刘汉清成了村人眼中的天才少年。人们对其送出最真挚的祝福,将其视为自家孩子要学习的榜样。可到底是什么,让这位照说未来可期的孩子,在30年后沦为“低保户”呢?别急,转折就发生在他的大学生涯期间。
大学前两年,刘汉清在高手云集的校园里仍然保持着不错的成绩与名次,也与同学、老师相处得宜。
而在大三极为普通的一天,像往常一样于图书馆学习的刘汉清,被一篇报告文学吸引了视线,也自此转变了今后的人生轨迹。
那是徐迟发表的《哥德巴赫猜想》,里面讲到了我国著名数学家陈景润先生,日复一日一直坚持研究世界难题哥德巴赫猜想,最终证明自己,成为伟大数学家的故事。刘汉清在看完这篇报道后,便以陈景润为榜样,希望成为和他一样伟大的数学家。
历史瞬间
刘汉清本身对数学就很感兴趣。大一大二期间,他便阅读过牛顿的《自然哲学之数学原理》。
这是一本开辟了现代数学和物理学的书籍,也曾给过他不少启发。而数论方面的知识,是刘汉清在学校图书馆中自学的。
他性格开朗,嘴也勤快。抱着数论书籍啃的时候,只要有不懂的地方,便会向数学系的同学或老师请教。
说起来刘汉清对数学方面的兴趣,要远高于所学专业热处理。而且他超强的记忆力也有助于其在数学方面的学习。
于是天赋与兴趣相加下,刘汉清思虑再三,决定将质数在自然数中的分布,作为自己的主要研究方向。他下定决心,一定要在数论领域深挖下去,争得一席之地。
有的人一旦有了坚定的目标,就能近乎痴狂地朝着目标前进,刘汉清研究数论简直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
大三课程没开展多久,他就将建筑材料系热处理专业的课抛之脑后。同学们相劝也无用,而他的研究内容,同学大多看不懂,也给不了什么有效意见或讨论。刘汉清渐渐成了孤身一人埋头研究的“疯子”。
就算无人理解,也没有打击到刘汉清分毫。越是深入数论领域,他越是为之痴迷。大三结束时,他已经有几门学科挂科了。
看着曾经的好学生“走进歧途”,热处理专业的老师焦心不已,他们劝告刘汉清,就算喜欢研究数论,最好也是先把自己本专业的课学完,考研进入数学相关专业继续研究。
可刘汉清就是认死理。陈景润先生能抛开一切做研究,那么他也可以,眼前的一切都不会是他的阻碍。
如此坚持的后果就是,临毕业前,刘汉清因两门功课不达标而拿不到毕业证书。不想学习专业知识,也不愿为补考“浪费时间”,刘汉清放弃毕业证书,于1985年回到家乡。在所有人异样的眼光中,他关门继续研究数论。
那一年的刘汉清只有21岁,对于村里人的不理解,他并不放在心上,十天半个月不出门一次,胡子拉碴,头发很长也从不整理。
海市蜃楼
好在四年后的1989年,他的研究有了结果。在大学同学的帮助下,他的论文被翻译成英文版发表在互联网上。
几天时间过去了,下面的评论也是寥寥无几。可这寥寥无几中,却有位芬兰赫尔辛基大学的数学系博士。
没有什么夸奖,这位博士指出了刘汉清论文里混淆基数定义的几个地方,并予以纠正,最后也说因为内容不严谨,这篇论文没有发表的可能。
虽然刘汉清在评论区里回应了这个博士,但对方没有与他再继续交流。
1990年,刘汉清在同学的帮助下,被带到了中国农业大学,见到了哥德巴赫猜想方面的专家潘承彪教授。
将自己的论文呈上,刘汉清得到了专家“里面有论点未经证实,后续是根据此论点衍生的论证过程,几乎没有意义”的话。
认为没有证明不等于无法证明,于是刘汉清又投入了新一轮的潜心研究中。十几年的时间一晃而过,直到2007年,在严重失眠与焦虑的双重折磨下,刘汉清的研究之路被迫停下。
如今年过半百的他没有娶妻生子,也没有工作。早年靠父母养着,可岁月不饶人,父母也有老迈的一天。小房子留给了刘汉清,弟弟接走了父母为其养老。
总结
其实流言蜚语刚传开的时候,父母也曾劝他不要死磕,找份工作养活自己最重要。可孩子“不听话”起来,父母也是没辙。
好在近几年,在村人的帮助下刘汉清领了低保,每个月好歹有些生活补贴,日子也能将就下去。可这个“一心向学”的中年人依旧表示,他不会放弃对数论的研究。
很多人说刘汉清很可惜,明明少年时期是天之骄子,16岁的神童,可因为方向与道路选择上的错,他走进了死胡同。如果能在合适的条件下研究自己的兴趣爱好,扩展知识范围与视野,也许他的命运会与如今大相径庭。
也有人说,能几十年如一日坚持不懈地研究,这样执着的人令人佩服。也许他的世界里有我们不理解的色彩,他一直记得初心,知道自己的目标与方向,并一直努力追寻。
这样的如一坚持又有几人能做到呢?
刘汉清的坚持失败了,他成了人们唏嘘的对象。可如果他的论文得以验证,成了人们口中“了不起的数学家”,那他的这段坚持,是否又是一段可传为佳话的励志故事呢?
你怎样看待刘汉清几十年闭门造车,不与外界交流的“自我研究”?如果他走出自己的世界,多关注学术的变化与发展,多找人沟通交流,虚心求教,他是否真能闯出一片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