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久不联系的朋友李老师发来问候的微信:“最近忙吗?孩子学习顺利吧,嫂夫人也很好吧。”看到这关心牵挂的话语,不免给这寒冷的冬日增添了些许暖意,温暖着心田。
我便立即回复:“一切如旧,过着两点一线的生活,干着枯燥无味的工作,度着没有希望的光阴,享受着自己的快乐。”这样的回答既有自己的调侃之意又有个人的特别心境,也许意境还沉浸在季羡林留学德国的年代,所有才有了这样的回复。
朋友发来问候,正在读《季羡林全传》德国留学的日子,确切地说正看到季老当年抒怀的时候——我有两个母亲。留德十年,远离亲人,独在异国他乡,思乡之情可想而知,举止无亲,难诉情长,季老的孤独之感可以想象。而在这样的异国求学的日子里,他却寻找着自己快乐,享受着异国的自然风情。
在别人看来枯燥无味的梵文、吐火罗文,他却学着滋滋有味,并通过自己的努力,取得了博士学位。他在十年的动乱中翻译出了印度大史诗《罗摩衍那》,这需要多大的毅力和信念?正是在那样艰难的日子里,他还在享受着学问给自己带来的快乐。
作为我们普通人,虽然没有季老的常识,也没有他的超凡脱俗,但却同样需要享受自己的快乐,而这快乐取决于你自己。正像李老师所说:“昨天监场,闲得无聊,偶见校园一角,原来我工作的环境这样美!”
我想李老师就是这样在平凡中享受着自己的快乐,临近不惑之年要了二胎,每天除了教学就是育子,虽然艰辛却很幸福。现在国家正在给学生减负,放学回家没有那么多的作业,自然多了一些亲子之情。引导孩子读一些课堂之外的书籍,从小培养孩子的阅读能力多好呀。
阅读需要从娃娃抓起,我越来越感觉到阅读的重要性,看从事教学的李老师是怎么做的:
“你还别说,关于他们这个年龄段的名著,我还真看了几本,不愧是名著,孩子大人都爱看。写得好的地方我还用笔勾画出来,可是不知道为什么,在教孩子写作时还是用不上,想不起来。”
我非常有同感的,看着一些好词好句不是画下来就是抄下来,但在应用中却怎么也想不起来,这可能就是自己的能力,从小没有形成阅读的习惯,因为这种能力在童年时期培养是最好的年龄。那个时候孩子大脑一片空白,很容易在脑海中刻画上这些美的“符号”,而成年人则不同,有了自己的判断,甚至有一些不良印象已经深深印在了脑海很难消除,自然就接收不到这些美的词与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