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问题提出
关于高校内部治理的理解不同学者因视角不同提出不同看法。从利益相关者入手,认为内部治理可以理解为教师、学生以及管理人员等高等学校内部利益相关者遵循高等学校理念,为实现高等学校之职能而共同参与高校内部事务,进而协调学术系统、党委系统和行政系统等各种内部力量及其冲突和不同利益而采取行动的持续的过程;从制度视角出发,认为内部治理主要指大学内部不同权力实体的权力和责任划分,以及运行过程中相互协作的制度设计与安排;从关系视角出发,认为内部治理处理的是大学内部各利益群体的权力分配与制度设计问题,是管理结构、决策措施、领导角色以及管理单位内部功能与角色之间的关系。无论从何种视角审视内部治理的意涵,都离不开治理理念、机制、主体、环境等治理要素之间的相互协调。
综上可知,内部治理反映了内部各利益主体参与学校事务决策与管理的机制及其运作过程,是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其中,治理理念是统领学校良性循环发展的灵魂,治理机制是保障学校机制有效运行的动力,治理主体是提升学校治理能力的关键,治理环境是落实学校治理成效的根本。
大学章程作为大学内部的基本法,对于规范大学内部各种行为提供依据和保障,其建设是高校完善治理结构和构建现代大学制度的关键环节。为了更好地提升本科职业院校内部治理水平,推动本科职业教育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保证本科职业院校内部治理合理有序、多元参与,笔者主要借助本科职业院校的章程文本,分析章程中学校发展定位及人才培养目标、董事会组织人员结构、学生管理、培训服务等内容,并结合本科职业院校内部治理的影响因素,进一步探析本科职业院校内部治理理念、机制、主体、环境等面临的困境。通过对比梳理本科职业院校学校章程,查阅教育部和学校官网资料,发现本科职业院校的建设路径可分为三种:高职院校升格为本科职业院校(22所)、独立学院整合优质的高职学校或高等专科学校成为本科职业院校(4所)、独立学院转设为本科职业院校(1所)(表1)。
根据本科职业院校不同的建设路径,从终身教育理念统领本科职业院校内部治理改革视角出发,以终身教育理念为顶层设计,将终身教育理念贯穿于本科职业院校学校内部治理的各个方面,探讨本科职业院校内部治理的现实障碍及成因,并提出相应的治理路径,从而推动本科职业院校学校治理能力现代化,促进其终身教育治理理念的构建,实现高等教育结构体系由“一条腿走路”向“两条腿迈进”的局面。
二、本科职业院校内部治理实施的现实障碍
由于本科职业院校的建设路径不同,使得其内部治理面临的现实障碍各有异同。本科职业院校协同治理主要面临学校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趋同、学校章程建设不完善且缺乏个性、教师队伍建设不足且学校治理过程中学生、企业主体缺失、学校培训服务和人文建设的滞后等现实障碍。
(一)学校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内容趋同,终身可持续发展理念难以落实
大学治理理念是人们对大学治理活动所持有的基本看法和对大学治理规律的理性认识,或者说是人们对大学治理的基本问题所做出的一种富有逻辑的价值判断。因此,不同高校呈现不同的治理理念,相应地,高校所呈现的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也应该各有千秋。但是,通过比较分析27所本科职业院校办学定位及人才培养目标,发现无论是何种建校背景的本科职业院校,办学定位都是强调“特色”“影响力大”和“高水平”的本科职业院校,使得学校发展出现“千校一面”的现象,呈现趋同性的特征。
此外,这些学校人才培养目标都是“培养理论扎实”“技能熟练”“具有创新精神的高层次技术技能型人才”,并没有从学校优势专业出发,强化人才培养目标的可持续性。同时,人才培养目标关注阶段发展需求,注重四年培养过程的完善,但是,职业教育是集职前职后教育培训于一身的教育,这就要求学校治理理念既体现职前教育的过程性,又要满足学生职后培训发展的可持续性,具体内容见表2。
但是,通过分析本科职业院校的章程可知,只有少数学校提及培训和继续教育。因此,本科职业院校办学定位的趋同性和人才培养目标的阶段性使得内部治理理念难以从全面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无法有效地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
(二)学校章程建设不完善且缺乏个性,影响治理机制有效运行
章程作为高校内部治理机制有效运行的根据,2019年教育部在《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意见》中也明确指出:“健全内部治理体系,完善以章程为核心的现代职业学校制度体系,形成学校自主管理、自我约束的体制机制,推进治理能力现代化。”
通过查询本科职业院校学校官网可知,截至目前,27所本科职业院校中,22所高校建立了学校章程,有5所高校尚未建立学校章程,这5所高校中合并转设占4所,高职院校成为本科职业院校占1所。对于合并转设的本科职业院校,其建校基础包含两所或两所以上的高校,内部治理机制涉及多个主体之间的利益,章程的缺失使得学校内部治理边界模糊不清、权责不明,运行机制不畅。另外,目前本科职业院校学校章程缺乏个性,章程内容同质化现象较为严重,缺乏对各校自身实际情况的考量,难以呈现每个学校章程独有的特色,使得学校内部治理机制呈现重合性。
(三)“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不足且学校治理过程中学生、企业主体缺失,限制治理主体多元参与
职业教育具有跨界的特征,要求本科职业院校与企业合作办学,形成校企合作、共同育人的办学格局,其治理主体必然要反映其多元性、开放性。因此,本科职业院校治理主体应包含教师、学生、企业多主体参与。教师作为学校发展的中坚力量,是推动教学质量内涵式发展的主体,尤其是“双师型”教师发展成为本科职业院校教师队伍建设内容的重中之重。
2019年9月教育部等四部门印发《深化新时代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明确提出“建设高素质‘双师型’教师队伍是加快推进职业教育现代化的基础性工作”。2021年1月教育部印发《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专业设置管理办法(试行)》,明确提出“本科职业大学教师队伍中‘双师型’教师在专任教师中占比不低于50%”。分析11所本科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占比可知(图1),大部分本科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占比没有达到一半的要求,导致本科职业院校治理主体呈现单一性,学校内部治理能力不足。
除此之外,通过分析22所本科职业院校章程文本发现,学生只是学校教育活动的重要参与者,被天然地排除在治理行列之外,导致学校内部治理没有从学生的“主体性”出发,学校内部治理与学生主体之间表现出排斥性。另外,从22所本科职业院校的章程中可知,在董事会组成的成员中仅有9所包含了企业或社会知名人士,其余学校董事会成员均由学校教师组成,内部人员设置呈现单一性。
(四)学校培训服务和人文建设滞后,制约治理环境多维共建
大学治理环境是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外部环境主要包括社会市场、制度监管、人的发展环境;内部环境包括章程建设、服务管理方式、文化建设等方面。同样,本科职业院校的发展离不开外部环境的支持,更需要积极营造良好的内部治理环境。
职业院校作为开展职业培训的重要阵地,在加快形成学历教育与培训并举并重的职业教育办学格局、全面建成面向全民终身学习的现代教育体系过程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因此,职业教育的内部治理环境既要涵盖资源共享共建体系的物质环境,又要囊括校园文化建设的文化环境。分析22所本科职业院校章程文本发现,明确开展培训服务的学校只有3所,大部分学校并没有明确提及培训服务。缺乏完善的教育培训服务体系,一方面难以形成适应学生发展的服务保障环境,学生不能更好地享受学校内部资源;另一方面学校服务培训体系欠缺,导致学校与外部资源难以形成共享共建的互动模式,加剧了学校内部治理环境的单向性。再者,高职教育更倾向于重视专业技能教育,突出教育的工具价值与经济功能,忽视学生职业素养的培育,导致职业教育发展过程中学生职业素质建设成为今后其终身发展的短板。
三、本科职业院校内部治理实施的障碍症结
科职业院校内部治理面临的障碍,究其原因主要是本科职业院校陷入办学定位的认识误区、延续原有的治理惯性、学校治理者对治理环境把握不足等。
(一)受传统观念和办学定位的影响,本科层次职业教育陷入办学定位的认识误区
职业性和高等性作为高等职业教育的本质属性,其中职业性是保证职业教育特色的关键,同时也是职业教育区别于其他类型教育的关键;而职业教育的“高等性”源于行业/职业中劳动的复杂程度上升需要面对和处理的问题更加复杂和高深。从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历史渊源和办学定位来看,由于高等职业教育在举办之初的办学定位,处于比本科教育低一个层次的专科教育和比中专高一个层次的职业教育。故而长期处于夹层的高等职业教育难以突破专科层次的局限,使得高等职业教育的高等性难以凸显。除此之外,由于职业本科与应用型本科在办学定位、人才培养等方面模糊不清,导致人们对职业教育类型定位认识不清。加上受“普高热”和传统观念的影响,绝大多数学生和家长不愿主动选择职业教育,认为职业教育是次等教育,是被普通教育淘汰的教育,认为上职业学校低人一等,导致社会对职业教育认可度低。
(二)受不同建校路径的影响,本科职业院校延续原有的治理惯性
职业教育是一种兼具跨界、整合、重构的类型教育,其内在的组织机构的设置需要具备系统性和开放性。但是,综观本科职业院校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出其经历了“外部建制(国家政策)——实体落地(学校出现)——内部建制(学校制度)”的过程,这种学校发展模式将导致学校治理陷入“徒有其表”的困境,使得本科职业院校组织机构的设置“移植”普通本科大学内部组织机构。
受建校路径的影响,本科职业院校治理机制容易延续原有的治理惯性,如由高职院校转成的本科职业院校在治理理念上容易陷入层次困境,难以脱困于专科层次的治理机制;转设合并的本科职业院校在治理上面临融合问题,尤其是学校章程尚未完善的情况下,易造成内部治理机制混乱,治理主体之间权责不清;转设的本科职业院校在治理上需要正视转型的问题,理解从普通本科到职业本科的深刻内涵,对转型的深层含义认识不清晰,容易使学校延续普通本科的治理模式,偏离职业本科教育的发展轨道。
(三)本科职业院校内部治理缺乏外部联动,使得内部治理者对时代环境把握不够,现状认识不清晰
进入全球化时代,以国际视野和本土情怀来审视职业教育的新发展,不难发现职业教育不再是简单承担社会服务、人才培养的职能,还需要关注纵向上专本硕层次的贯通,以及横向上学校与社会的融通,使得学校内部治理表现出多元跨域的治理方式,从而构建纵向贯通、横向融通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分析部分学校内部治理主体中董事会成员的构成,以及学校内部培训服务体系的建设,发现本科职业院校内部治理缺乏与外部环境的联动,导致内部治理者对外在资源体系共享共建认识不足。另外,不同领域之间的多边交流合作,推动专业知识的更新迭代和交叉学科的发展,相应地,本科职业院校也应该推动学习成果的认定和转化,积极建设学分银行。但是,学校内部治理环境的孤立和单向性,使得学校内部治理理念拘泥于学生阶段性的发展需求,并没有扩大育人范畴,学生职业发展缺乏终身性和长效性。
四、终身教育理念下本科职业院校内部治理体系的建构
终身教育理念旨在促进人的可持续性发展,强调终身学习宗旨,也强调个体持续一生学习和发展的全程性和多样性。将终身教育理念融入本科职业院校内部治理,以终身可持续发展为根本,形成多主体参与的治理格局,确保治理机制有序运行,打造共享共建的治理环境,为突破本科职业院校协同治理困境提供借鉴和参考。
(一)以可持续发展为本,落实终身教育治理理念
随着社会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社会分工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相应地,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需要从职业终身发展和人的需求出发。本科职业院校的发展是社会客观需求的反映,本科职业院校的治理理念并不是被“设计”出来的,而是根据内在的教育形态发展而来。
本科职业院校的内部治理理念,首先,应从高等职业教育本质属性出发,根据不同学校的特点制定不同的办学定位,解决本科职业院校内部办学定位趋同化的问题,立足于类型教育的定位,在类型中追求层次的提升,关注办学过程的持续性。其次,职业教育知识生产模式是以专业建制,以职业发展为本位。因此,本科职业院校在人才培养目标的制定上既要实现纵向上层次的提升,拓宽继续教育的上升渠道,形成专、本、硕、博四位一体的学历体制,提升社会对职业教育的认可度;又要在横向上关注人与社会的沟通联系,重视学生职业能力和职业岗位之间的耦合,达成校企共同育人的共识,提升学生对未来职业变化的适应能力。最后,学习借鉴国外职教融通的治理模式,开辟高等教育发展的“第三条道路”,即打通职业本科教育和普通本科教育之间的壁垒,通过院校之间学分互认的方式,让职业型和学术型大学呈现“立交桥”式的发展,培育具备“学术+技能”的复合型人才,推动职普融通,增强本科职业教育的可持续性。
(二)以协商共治为重,形成有序运行的治理机制
为了平衡本科职业院校多主体之间的利益,保证院校内部治理机制界限分明,权责清晰。
首先,本科职业院校应在章程建设和完善上下功夫,发挥章程统领作用,形成以章程为核心的治理机制,尤其是转设合并的本科职业院校,在坚持“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的原则之下,加快学校章程的制定,使得内部治理机制有序高效运行,学校内部治理做到有章可循。
其次,本科职业院校应形成校企共同育人的治理机制,解决好校企合作“一头冷,一头热”的现实问题,创新校企合作的内容和机制,达成校企共同育人的共识,打造校企合作命运共同体,使得校企共同育人落到实处。
最后,本科职业院校应根据学校发展的特色和需求,积极探索和完善职业教育高考制度,突破高等职业教育“低人一等”的刻板印象,增强职业教育的吸引力,例如,山东健全“专业技能+文化素质”职业教育考试招生制度,不断拓宽职校学生学业晋升、技术技能提升渠道,在继续推进高职扩招基础上,重点增加职教高考本科招生计划。
(三)以多元开放为主,提高治理主体主动参与的积极性
职业教育的本质属性决定学校治理主体应该既包括学生、教师,又包括政府、企业,本科职业院校协同治理离不开学生、教师、企业等多主体之间的相互配合。以合作共赢、开放多元为协商治理的主要基调,学校各主体应积极参与学校治理工作,发挥治理主体出谋划策的作用。
首先,本科职业院校应转变治理思路,在治理的过程中做到“以生为本”,强化学生的主体性,促进学生从被管理者到治理主体之一的角色定位转变,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学校治理,发挥学生建言献策的作用,使得学校治理真正地服务于学生主体,满足学生不同阶段的发展需求。
其次,人才作为高校内部治理不可或缺的中坚力量,教师队伍建设关系到学校内部治理水平的高低,因此,本科职业院校应完善“双师型”教师队伍的激励和遴选机制,激发教师内在发展的动力,同时拓展“双师型”教师培训的渠道,建立校企合作培育教师的方式,促进教师专业知识与实践知识相结合,提高教师参与学校内部治理的积极性,从而发挥“双师型”教师治理主体的关键作用。
最后,本科职业院校在治理主体上应加强与企业的沟通合作,注意引企入校和引校入企,从学校的人员设置到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都要将企业纳入治理主体的范围,促使企业从“旁观者”到“参与者”转变,形成校企良性互动、有机参与的治理形式。
(四)以多维共建为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人文环境
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是教育现代化的方向目标,是教育事业发展必须始终牢牢抓住的灵魂。2019年国务院印发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落实好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健全德技兼修、工学结合的育人机制”。可以看出,本科职业院校人才培养不再以单一的技能掌握为主,而要更多关注学生职业素养的培育,将学生职业素养与职业发展相结合,加强学生职业道德建设。如重庆机电职业技术大学的治校方略中,提出“德为根、人为本、和为贵、能为先”,构建健康和谐的育人环境和协调向上的发展格局。职业教育的立德树人并不是空洞的行为规范,而是强调职业人才德技兼备,这里的“德”是一种内在的工匠精神,区别于普通教育中的道德修养和人文素质,是一种专业精神、职业态度和人文素养的有机统一。本科层次职业院校中立德树人与“工匠精神”的结合,并不是一种强制的牵连,而是一种内在精神的高度契合。“工匠精神”既提出职业发展的行为规范,又强化职业素养的内在要求。因此,本科职业院校的发展应将工匠精神中一丝不苟、执着追求、敢于创新、诚实守信等精神品质贯穿于学校文化建设之中,塑造切合学校发展的文化精神,充分利用校风校史校歌等隐形文化的力量,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成效,培育学生职业素养。另外,本科职业院校管理者应把握时代环境的变化,清晰地认识未来职业教育发展的趋势,积极构建外部培训服务体系,营造多维共建的治理环境,实现校内资源和校外资源整合最大化的优势,营造良好的共享共建治理氛围。
引用本文请标注:张湘韵,司马燕,熊建蓉.我国本科职业院校内部治理困境与出路——基于22所本科职业院校大学章程文本分析[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1(27):24-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