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资讯

为什么近期那么多学校组织学生去看《长津湖》? 这会不会是学校德育教育的一个新的变化?

电影是最好的德育教材

在信息社会,影视文化这一大众化的现代传媒手段,融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影响着人们的价值观念,也影响着学生的道德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世界观的形成。

心理学家皮亚杰说:“未成年人的认知与成年人的认知是有着质的不同,而且不同年龄阶段的未成年人的认知结构也各有各的特点。未成年人心理发展具有认识活动的具体形象性、心理活动及行为的无意性、初具个性倾向性三个特点,但也存在初、中、晚各个时期的不同。”

学生对于“有声有色”的影视作品,具有天然的渴望和向往,它们已经成为学生接触社会、认识社会的重要途径,对学生的品德教育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作用。

因此,我们就把观看电影作为学校重点研发的校本课程之一。为了保障观影效果最大化,我们的每一个环节都认真准备,力求完美。具体说来,我们的做法是:

第一,提前规划,提前安排。

每学期一开始,电影活动的负责人就将本学期观看的电影条目排出来,这些条目或根据学校德育主题活动和专题活动的内容编排,或根据学生年龄特点筛选,而且每部电影都有相应的主题。比如观看《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可以提炼“感谢生命中的敌人”这一主题,《放牛班的春天》可以引导集体主义教育,《追梦赤子心》可以渗透理想教育……这样一个学期下来,学生就接受20次主题教育,长期积累效果十分可观。

第二,认真选择,适当删减。

只要和学生接触,就要做好最充分的准备。播放电影也是课,也要提前备课。要给学生看的电影自己先过一遍,有不适宜学生观看的内容可以适当剪辑。比如,《泰坦尼克号》是一部爱情电影,里面有些画面不适宜儿童观看,但是影片中沉船时那些乐手们演出时所呈现的从容淡定、优雅绅士的精神,沉船后男人礼让妇女、儿童、老年人的人道主义情怀都值得学生观看、揣摩、学习。

第三,精心组织,善于引导。

既然是一堂课,就要有上课的样子。观看电影前要有导入,激发学生观影兴趣;播放电影过程中有督促,不允许学生四处走动,大声喧哗,影响观影秩序;观看电影后还要组织学生分享、交流、讨论,当发现学生舆论导向出现偏差时,要适时进行必要的引导;电影结束后还可以引导学生将电影作为家信主题来分享,作为日记或作文的素材来积累。

第四,总结经验,整合资源。

一个学期结束了,电影负责人要总结本学期的观影活动,也可以深入研究,进一步开发“影视赏析”课程,将优秀电影分门别类,比如生命教育类、情感教育类、励志教育类、爱国情感类等,将影片资料和研究成果及时归档,便于将来整合资源,编辑校本教材,丰富校本课程。

上好电影课,不仅体现了学校的理念,也是践行学校“快乐学习”的有效方式,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观影过程中,汲取知识,思考人生,树立健康高尚的道德追求,培养正向积极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是我们始终不变的方向。

本学期最令我难忘的电影课,就是给学生放映最近正在热映的《摔跤吧,爸爸》。

在放电影之前,我先进行破题导入:印度一个电影人,他每拍一部电影就会成为一部经典,从《三傻大闹宝莱坞》到《地球上的星星》再到《我的神呀》,几乎每部电影他都竭尽全力做到尽善尽美,最后成为观众追逐的对象。他就是印度电影的国宝——阿米尔汗。为了拍摄这部电影,他从一个健美的小伙子增重50斤,拍完电影以后又疯狂健身恢复身材,而这部电影也不负众望,一上映便成为街谈巷议的话,在中国大陆狂收12.9亿票房。

经过这一番介绍,同学们立马来了精神。随后,我简单介绍了一下剧情,同学们就迫不及待地观看起电影来。电影不仅剧情流畅,而且笑点多多,最重要的是过程很励志,同学们看得也格外专注。在大家观看电影的过程中,我也会趁些画面切换的间隙提出一些问题供大家思考,比如看到阿米尔汗疯狂地训练两个女儿的时候,就会让他们联想周杰伦的《听妈妈的话》这首歌,比如阿米尔汗遭受所有人误解但依然执着地坚持自己的看法时,就会提问他们方向和努力的问题……同学们虽然没有答话,但是能够感觉他们一定在思考。

结束后分享这部电影的时候,同学们都感触很多:有的读出了父爱的伟大,有的读出了有付出才有收获,有的读出了真理永远掌握在少数人的手里,凡此种种,不一而足。而这,也会成为他们家信的话题和写作的材料,更是一次感恩教育的绝妙素材。难道,这不比上了一节又一节的班会课来得更加轻松和自然吗?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教育资讯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