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资讯

想要例证丰富的议论文? 你需要用好这个方法!

大学时代最头疼的是论文,查文献、找资料,把手里的一堆资料串联起来,还要想办法排好队,往前再数几年,中学时代可能最苦恼的就是议论文了,就算论点是现成的,分论点也能勉强提炼,可论据怎么办?那可是要举例的啊。

人生经历本就不丰富,储备量不够,而且记性又不好,还不一定有空总盯着时事热点,可把人急死了。那就看书吧,问题是看进去的书,尤其是所谓的名著、小说,要怎么内化成自己的?

单纯从内容出发,记住情节,然后学习人家的写作手法?这也不是不行。可是对写议论文的孩子们来说这样做有实质性帮助吗?如果以后不出书,单纯就是为了应试,短期内看,显然帮助不大。

最近看《卡片笔记写作法》,突然萌生了一个想法:借助卡片盒可能会有效解决这个难题。存入知识库备用,或许就不用抓耳挠腮了。

很多朋友可能不以为然,人家说的明明是干货类技术类,你一个小说或者传记的阅读跟着起什么哄啊?

刚开始我也这么想,后来看卢曼关于《稀缺:我们是如何陷入忙碌的》这本书的笔记时,突然就得到了启发:作者可以举一大堆的例子,提一大堆的问题,得出某个结论,那我们为什么不能看完小说、传记来几个关键词或句子加深自己对于某个论证点的理解?之后复习的时候再理一遍这个例子,写作的时候(即使是考场写作)也可以灵活调用了。毕竟,它们写到了你的脑子里。

突然萌生了这个想法我很兴奋,好像发现了新大陆。甚至在想,要是能再回一遍学生时代,我一定不再单单记录什么好词好句,一定要多一些思考,无论是横向联系的事例,还是纵向的观点提炼。即使那个时候电子设备还没这么先进,自己做做索引,时常翻看,也是不错的。

人家卢曼都能数十年如一日每天坚持地写,不仅当了专家、教授,还写了不少论文,出了书,我为什么就不能受此启发,去修订自己一直以来不太成熟的做法,不断完善,实现蜕变和成长呢?

这样想着,我决定以后看书不能光是看着书,要记笔记、标注之外,还有跟现有的知识做一些碰撞和联系。比如看余华的《活着》,是不是可以跟史铁生的《我与地坛》里种种心绪做个联系,甚至是《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也可以建立联系。另外,看到心理学的书籍,甚至是刷剧时看到类似的知识点和人物,也可以结合起来,去思考和深化。

长此以往,一开始可能只是刻意练习,慢慢地就形成了习惯,看完不输出、不做联想反而就不浑身不自在了。看到这篇文章的你,下一步不如就先干21天再说。我相信,只要慢慢尝试,一段时间后总会有所成效的。你们说呢?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教育资讯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