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子:现在的语文教育,越来越像脑筋急转弯了。
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如今网络上充斥着各种难题、怪题,大都冠以小学作业的名头。开始的时候,以为是段子,但看多了连自己都怀疑了。因为,这类的习题影响范围还是非常大的,不仅仅小学生喜欢,有些老师甚至出题编辑,也会参考这类习题的思维方式,把它们带到课堂上去,美其名曰,活跃思维。
不仅仅是语文。其实语文课堂还算是好的,诸如数学英语之类的,早对一些奇怪的算式见怪不怪了。
有的小朋友,还引以为荣,靠这些来难为甚至取笑自己的同学,这种行为就有些类似孔乙己考查别人茴字的四个写法了。
孔乙己这个人物,在鲁迅先生的笔下,一直以来就是被别人嘲笑和奚落的对象。他的那句经典台词:茴香豆的茴有四种写法,也经常被引用来说明这个人的无用和无能。但长大了,才明白,这其中也蕴含着一种无力、无奈以及心酸。
然而,如今,孔乙己的这种研究,好像变得越来越有用了,越是掌握笔画多到别人难解的汉字,越说明这个人知识渊博,越是掌握不一样的写法或者字体,越是能得到阅卷老师的青睐。这俨然就成了某种涨分的秘籍。
但这份秘籍,却是为了迎合我们的考卷或者说评分规则而产生的。现在的考试,不出点难题、偏题和怪题,就不能够显露水平了。我一开始就是这么认为的,但自从接触了教育这一行才明白,出题人的无奈。
考题不能超纲,还要把学生划分出层次,好像只能这么办。就像有句话说的,你能考90分是因为你的实力就是90分,别人考100分,可能是因为这张试卷的总分只有100分。可是,一个年级的知识点是有限的,当大家或者说大部分的人都有了考100分的能力,又该做怎样的抉择呢?
这就跟如今许多名企的面试题类似了。许多企业的面试题更是把偏难怪发挥到了极致,美其名曰是考查一个人的应变能力和创造力,但不是每个职业都需要这份创造力的吧?归根结底,还是因为学历或者说文凭等门槛,已经不能把绝大多数人排除在外了。
更深层的含义是,你出题简单了,这些人将来即使入职也不好掌控,——既然考题对自己来说,这么轻轻松松,想必将来的工作也不是什么难事。既然考题这么简单,想必这家公司也没什么前途。
这就是人们普遍存在的矛盾心理了。就像考试一样,如果考题太简单,觉得不能让自己鹤立鸡群,崭露头角;但如果考题太难,又要骂出题人没有人性。
然而,会几个脑筋急转弯,知道“茴字的几种写法”,究竟有什么用呢?甚至于有些人还要深究,我们目前上学学到的大部分知识,究竟有什么用呢?一项数据现实,绝大部分人,毕业之后自己所学的百分之八十,都还给自己曾经的老师了。这算不算是一种资源和人力的浪费呢?
我倒不是鼓励上学无用论,而是在讨论我们所学的知识到底能不能得到应用。但这个问题,在我吃了一餐午饭之后,就得到了解答。我们学习有时候就是像吃饭一样,你不会说我今天的一顿饭,对于未来几十年的我,到底能起到多大的作业,但是当下,吃这段饭,是可以让我首先解决温饱的,解决了温饱,心情才能愉悦,进而身体才能够更健康。学习何尝不是如此,我们学习加减法也好,脑筋急转弯也罢,有的时候真的就是为了“吃饱”,只有吃饱吃好,才有资格继续学习,而我们所学的这一切,绝大多数时刻都转化为了一种能量或者说影响力,在影响着我们的一生。
这种影响力或许也可以解读为学习力和人生态度。
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很多人可能发现了,现在的文章下方多了一个咨询卡片,这主要是为了解决学习中的难题而准备的,如果您有学习或升学上的难题,苦苦思索而找不到答案,就可以找我来聊一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