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幼教

阅读是父母给孩子的最美馈赠

让孩子爱上阅读,教育就成功了一半。其实,就在十几年前,国人还非常不重视儿童阅读,以学课本为重,把课外书称作“闲书”,读闲书是要被家长和教师当坏毛病限制的。我的第一本书《好妈妈胜过好老师》应该是国内最早强调儿童阅读重要性的家庭教育著作。无数家长正是从这本书中第一次知道了阅读的重要性,开启了自己和孩子的阅读之旅。

时代发展到今天,金银的概念还基本停留在物质财富的层面,没有本质变化,而“弓箭”的概念则需要重新定义。那么,在当下,什么是我们能送给孩子、可保障他们一生幸福健康的最可靠的礼物呢?我认为,这个最可靠的礼物就是阅读。我相信,现在家长们对孩子的具体期望是各不相同的,但所有人的第一期望和终极期望都差不多,即希望孩子一生健康、幸福——这样的大目标,通过阅读所能实现的就是,第一给孩子良好的智力,第二给孩子良好的心理品质。

1、穿越时空的学习和修行

古人曾说:“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虽然这个说法在字面上有些夸张和功利,但却从一个侧面说明了书籍对个人乃至人类的重要影响。文字是人类文明最重要的载体,几千年来人类几乎所有的知识和智慧,都是以文字的形式被记载下来,汇成一个无比浩瀚的知识海洋。

阅读可以超越时空,把最优秀的思想带到我们面前。它让我们突破身体的局限,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畅享古往今来贤哲们的智慧,吸收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看得更长远,想得更深入。我们无法返回二千五百年前去听苏格拉底或老子讲学,却可以成为他们的弟子,受惠于他们的智慧;不能指望自己身边就有一个蒙台梭利,却可以分享她的精神和信念;不可能亲耳聆听曹雪芹给我们讲写作、讲人生,却可以从他那里学习到高超的写作技巧及对人生的洞察力……

古今中外,智者灿若星河,他们所著的书散落在茫茫时空中,而阅读就像是无障碍地穿越时空的一场旅行,让我们靠近那些闪亮的名字,感受他们的温度和高度,在他们以文字铺就的知识、智慧和经验之路上找到自己的路径,走出属于自我的人生之路。

2、给孩子的幸福交一份保险

人生初始,可以说所有的孩子都是一样的,都像一张白纸一样干净而单纯;同时又可以说每个孩子大不相同,家庭、遗传、天赋、境遇等,千差万别。决定一个人一生过得好不好,向上流动还是向下流动,内在的幸福感多还是少,因素确实很多,且大部分不可控。但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影响因素却是可以控制的,那就是阅读。

阅读是储智,也是借力。心理学研究证实,阅读可以让一个人的智商更高,逻辑判断更清晰。它超越年龄、种族、性别,在阅读面前,人人平等,无论你出身是贫是富,无论你身居乡野还是都市,都可以借此获得丰富的智力储备和内在力量。家长或教师如果能让孩子喜欢上阅读,就是对孩子最好的馈赠。既为他的人生账户留下了一笔丰厚的资产,又为他的未来购买了一份幸福保险。

3、增强竞争能力及综合能力

一个人的受教育水平及做事的能力,和父母的文化程度一般来说呈正相关,但并不绝对。生活中我们确实能看到一些普通家庭培养出高才生、杰出人才,也看到一些高学历父母的孩子学习困难,成年后各方面非常平庸,甚至在平均线之下,其中原因肯定不能用“基因”或“遗传”来解释。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应该是多样的,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因素,就是孩子的阅读量。

这些年,媒体每年都会对一些高考成绩优异的学生进行报道,如果留心观察,从媒体报道的字里行间总会看到,所有这些学业出色的孩子,他们虽然家境不同、父母学历不同,但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爱好:家里书多,爱阅读。当这些孩子谈到他们的成绩时,几乎没有人归因为自己多么用功,而是不约而同地提到了丰富的课外阅读。

个喜欢阅读的孩子和一个不喜欢阅读的孩子,在幼儿期、小学阶段,甚至包括初中低年级,往往看不出太大的差异。课外阅读少的孩子在课外班、家长和老师的强力推动下,甚至会暂时表现出成绩方面的优越,这给不少家长和老师带来错觉,以为课外阅读可有可无,甚至认为它还会挤占学习时间,影响学习成绩。但当孩子进入中学,随着学业的不断扩展和深度增加,他们往往就会表现出后继乏力。

当然,并不是只要阅读就一定能拿到优异的高考成绩,但是不阅读肯定拿不到优异的高考成绩。这就像并不是种庄稼就一定有大丰收,但不种庄稼肯定没有收成一样。高考成绩当然不能代表教育的成败,更不能说明人生的得失,但高考作为我国一种绵延几十年的人才筛选机制,至少可以佐证阅读的功能。这种功能在任何时代、任何社会机制里都是有效的。

4、自我救赎和自我成长

可以说,几乎所有的人都是带着某种童年时代的心理创伤长大的,区别只是程度不同。其原因,一是几乎所有的家长,在教育子女的道路上都犯过错误,这些错误虽是无心之过,但都会给孩子带来心理伤害。二是生活不可能对每个人都绝对公平,亲戚、朋友、邻居、教师、同学以及社会大环境等等都有可能破坏童年的无忧无虑。

我们也看到:有的人虽然历尽坎坷,却能战胜伤害,最终活得精彩;而有的人却十分脆弱,遇到打击就一蹶不振;更有甚者,自己在童年时代遭遇了伤害,成年后却复制着恶行,又去伤害更弱小的人。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那些能够走出童年阴影的人,他们的自我救赎和自我成全的能力是怎么来的?答案当然也不可能是一种,因为每个人的情况千差万别。但有一种自我救赎方法是最普遍、最有效、最简单,也最能自我把控的,那就是阅读。

任何一本好书,其中往往蕴含着人性的真善美,其核心价值观也一定是正面的。尤其当我们发现了一本好书时,就像拥有了一个隐形的知心朋友,它和我们交流思想,倾心畅谈,让我们的心灵不再孤寂,更让我们对生活对人生有深刻的领悟和洞悉,内心的伤痛也会慢慢地得到平复和疗愈。

5、爱阅读的孩子不容易变坏

爱阅读的孩子不容易变坏。因为孩子一旦形成了阅读习惯,就是建立起了一种正向能量的吸收方式,书籍向他的内心灌注美好的东西,生物的自我保护天性也让他愿意消化和吸收一切正面的东西,并且有能力甄别和剔除不利于自我成长的部分。

一个从阅读中经历了丰富的社会生活,倾听了众多的智慧语言,分享了无数思考成果的孩子,他内在的智慧会不断提升,思想会更成熟,价值观会更完善。我们可以注意到这样一种现象:很多道理,对一些人如同一张薄纸,轻点即透,豁然开朗;对另一些人却如高山,难以逾越。这是因为前者通过阅读为自己建立起了很多接纳新思想和新事物的通道和根须。

拿起一本书去阅读,这个行为本身就表明了一种谦逊的生活态度:外面的世界总有我意想不到的精彩,总有能帮助我不断提高的思想和智慧。借助书籍,任何一个普通的人都会慢慢获得清晰的思考能力、敏锐的洞察力,更少陷入盲从和愚蠢。阅读能让人看见世界,看见他人,也能让人从外到内看见自己。当一个人能看见自己时,就会自动进入修复程序,并且变得有力量,这就是所谓的自我成长和自我完善。让自己成为自己的导师,这是人生中最可靠、最能受益的事情。

6、让孩子真正赢在起跑线上

这些年,“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成为一句流行语,只不过开始时是正面口号,后来变成一个笑话。最初这句话出现,说的是很多家长疯狂地给孩子报各种学习班,早早地把孩子投入到各种和学校课程相关的学习中,比如早早学英语、学拼音、学写字等等,代价是剥夺童年快乐,伤害学习兴趣,导致孩子的学习能力昙花一现。到人们发现这条路行不通时,又有许多人跳到另一个极端,认为孩子在上学前什么都不应该学习,尤其不应该认字,这又导致很多儿童错失启蒙教育的最佳时期。

家庭教育和一种体育比赛特别相似:马拉松比赛。当比赛刚开始的时候,如果一个人遥遥领先,我们一般不会认为他会得名次,因为未来的变数实在太多。但在比赛的最后阶段领先的人,获得名次的概率是很大的。家庭教育更是如此,它追求的是孩子十几年乃至几十年以后的成功,比如非常关键的高考成绩,还有比高考成绩更为重要的幸福人生。

很少获得阅读熏陶的孩子,即使他们在小时候表现得聪明伶俐,成绩优良,但由于他们缺少隐形力量的支持,只储备了很少智力能量,这些能量用来应付小学阶段的小负荷功课往往绰绰有余,但从中学开始,随着学业的不断扩展和深度增加,他们就会表现出力不从心、后继乏力的趋势。

而那些阅读量大的孩子,即使他们从小表现一般,但由于积蓄了巨大而深厚的潜在力量,而且心理状态也因为阅读变得越来越健康,因此在以后的学业中往往表现出很强的爆发力,成为后起之秀。放弃刻意追求儿童早期的优秀,转而培养孩子对阅读的兴趣,为孩子提供自由快乐的成长空间,这才是真正地为孩子一生最终的成功打下基础,这才是真正把孩子放在了远远高于其他人的“起跑线”上。

尤其在当下的互联网时代,吸引孩子的东西很多,如果孩子基础识字任务完成得太晚,阅读兴趣没有在早期建立,很可能会一直停留在不爱阅读、浅阅读的水平上,这才会造成儿童智力和心理素质上的落伍。中国人说的“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历经千百年的验证,非常有道理,说的就是人生在起跑线上的状态很重要。父母对于“起跑线”的认识,决定了孩子是否能赢在起跑线上。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教育资讯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