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21世纪教育研究院熊丙奇
压减学硕规模,“考研党”心里比较堵。更堵的事儿还在后头。据媒体报道,2022年全国研究生招生考试,眼下进入到最后的冲刺阶段,“专硕有没有必要读三年”的讨论,又在“考研党”群体中蔓延。
据统计,目前至少有20所名校的专硕学制发生变动,比如东南大学、中南大学、西北工业大学等,目前硕士研究生学制为3年。还有不少高校则是在专业上进行批量调整。比如北京理工大学有37个专业硕士学位学制为三年;河海大学除工商管理、会计、工程管理、项目管理、工业工程与管理、物流工程与管理专业的学制为两年,其余全日制专硕的学制都是三年。
总体看来,把专硕学制从两年调整为三年,是大势所趋。
支持者认为延长一年学制,能够保障专硕的培养质量,改变专硕因比学硕短一年而被认为不如学硕的尴尬局面。反对者则认为,延长一年并不能提高专硕的质量,反而会让专硕和学硕更加雷同,同时也延缓专硕毕业进入就业市场的时间。
专硕的学制究竟多长为宜?这取决于对专硕教育的定位。
如果把硕士教育定位为高学历教育,社会对人才的评价,把学历作为重要的标准,就可能在意学制的长短,并以学制作为学历含金量的评价指标。基于这一定位,就存在将专业硕士学制从两年调整为三年的需求。
我国就把硕士教育定位为高学历教育,虽然专硕和学硕获得的学位证书都是硕士学位证书。但专硕的地位比学硕更低,原因之一就是专硕的学制比学硕的学制少一年。
其实,专硕和学硕的不同之处,在于培养人才的目标不同,专硕是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学术硕士是培养学术人才。在发达国家,研究生教育属于过渡性教育,学术硕士是向攻读博士过渡,适合今后准备投身学术研究的学生;专业硕士则是向职业过渡,是在本科毕业后对学生进行一定的职业训练。
学制究竟该多长,是看要进行多长时间的过渡,学术训练需要的时间更长,因此学术硕士的学制更长。职业训练需要的时间并不需要那么长,因此,专业硕士的学制普遍较短。如在美国、英国,均有一年就完成学业、获得硕士学位的硕士项目。这并不会影响硕士教育的质量,因为会按培养目标,设置有针对性的课程,并保障课程教学质量。而社会在评价、选用人才时,也不是以学历为依据,而会评价求职者的能力。
我国从2009年起进行研究生培养结构调整,把硕士研究生教育分为学术硕士和专业硕士培养。目前,专业硕士的招生和培养规模已经超过学术硕士,未来我国发展研究生教育,也将主要扩大专业硕士招生和培养规模。但是,在进行研究生培养结构调整过程中,存在两方面问题。
其一,没有形成专业硕士培养的特色。专业硕士教育是研究生层次的职业教育,应该建设双师型导师队伍,以社会需求为导向重点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但不少研究生培养单位,是参照学术硕士培养模式进行专业硕士培养,包括要求专业硕士也撰写学位论文。由于专业硕士的学制比学术硕士短,而整体培养模式差不多,社会也就认为专业硕士是学术硕士的“压缩版”。很显然明,如果不能形成专业硕士教育的特色,继续参照学术硕士培养专业硕士,就需要把学制延长到和学术硕士一样。这样,专业硕士和学术硕士的差别,就可能只有名称不同、收费不同,其他完全一样了。
其二,我国社会还存在“唯学历”用人导向。不要说对国内高校两年制的专业硕士,用人单位的认可度要低于对学术硕士的认可度,就是对在国外大学留学获得的硕士学位,当前也存在用学制论含金量的情况,如有人质疑一年就获得硕士文凭“水分太大”。客观而言,在“学历社会”之中,确实存在部分学生是为了以更短时间获得硕士文凭而选择专业硕士,以及有的研究生培养单位以两年就可获得硕士文凭来吸引学生报考的问题,但杜绝这类问题,并不能靠通过延长学制来解决。而必须破除“唯学历”用人导向。
“唯学历”用人导向,对我国从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各阶段的教育质量都有很大影响,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担心被分流进中职而学业负担沉重;高中教育阶段的中职教育应该培养技能型人才,但也以学历为导向办学,偏离职业教育定位;高等教育中的大部分地方本科院校都应以职业教育为办学定位,但很多学校却围绕考研组织教学,教育学生把考研作为本科毕业后的选择,这也是近年来考研人数持续增多的重要原因。不破除这一导向,大力发展专业硕士教育,把专业硕士学制改革为三年,并不能提高专业硕士培养质量,形成合理的研究生培养结构。基于能力导向,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的专业硕士教育,并不需要把学制延长为三年,甚至可以根据不同专业对技能型人才的不同要求,从两年缩短为一年半或者一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