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资讯

不务正业的“皇家补习班”班主任——卢植

卢植,是刘备的老师。在东汉后期,由于结党之风盛行,想要加入士族的圈子,就得正式拜个大师。

刘备虽然是平民出身,但也在卢植这边镀过金的,参加过卢植开的补习班。

卢植不是讨伐黄巾的大将吗?他开什么补习班?含金量够吗?

卢植的含金量自然是最高的,他师承自东汉经学大师——马融。

马融是班昭的弟子。班家本身是新莽东汉交接期,大量搜集收藏典籍的名士。班昭更是皇家补习班指定讲师。

而马融本是外戚,从这个皇家补习班讲师身上蹭得了学问,拿出来广布天下。

在那样的年代,还有什么比皇帝认证更有含金量的呢?

来自涿郡的卢植,就约了来自山东的郑玄,一起去服侍马融马大师。

古语说起来卢植、郑玄都是马融的弟子,不过其实卢植、郑玄就是助教啦。

斟茶、备课、擦黑板、打扫等活,都是要干的。说得更直白一些,卢植、郑玄这种是不用交学费就能听课的弟子。

属于身份阶层比较低又比较穷的类型。卢植就是一个来自北方的平民,身材高大,声音洪亮。没有麦克风的时代,这样的助教还是有很大作用的。

郑玄倒没有他那么苦逼,郑玄是在山东无敌手,入关是来“独孤求败”的。所以,后来在经学一道上,郑玄的名声也比卢植高了不知多少倍。

卢植为人豪爽刚毅,比起追求学问上的真理,他更希望能学得经世济民的法门。要知道,他们的老师马融,是个大男人主义,追求声色享受的大师。

马融每次讲课,都要安排歌舞团助兴。但马融也注意到,一般学生难免会偷瞄两眼,或是被音乐分神。只有卢植这根大柱子,几年下来总是目不斜视,专心致志。

马融也觉得卢植很有潜质,就打了他三下,倒背着手,走入里面,将中门关了,撇下大家而去。

卢植知道,祖师打他三下者,教他三更时分存心;倒背着手走入里面,将中门关上者,教他从后门进步,秘处传他道也。

就这样,孙悟空学得了七十二变……串场了。

总之,卢植很快就学成毕业,可他也没能借着在马融门下,跟什么达官贵人子弟攀上关系,只好带着毕业证书,回到涿郡开课教学去了。

这时候,刘备大概只有个六七岁而已,还有个八九年才会成为卢植的弟子。

没能攀上关系进入朝廷,不是卢植善不善交际的问题。卢植毕业的时间,差不多就是第一次党锢之祸爆发。

士人官员贵族,大家忙着撇清关系就来不及了,没人愿意好好接待一下这位北方高材生,也是情理之中。

党锢以大赦告一段落,汉桓帝的人生也跟着落幕。窦武成为了大将军,定策立灵帝,手握大权。

窦武可不是一般外戚,窦武乃士人三君之一,卢植在洛阳地界时自然也有耳闻。

如今窦武当政,卢植认为,自己报效国家的机会来了,立刻修书一封,上表大将军“强干弱枝”之道。

然后窦武就没有启用他。名门望族的三君之首,或许终究容不下布衣名士。

但也就在汉灵帝即位后的九个月,窦武伏诛。

再过一年,党锢二祸爆发。

朝廷动荡过去,宦官曹节辅佐小灵帝执政。

一阵子没提这件事了:当时朝廷士人跟宦官之间有合作有摩擦,并不会完全排斥。

但地方士人就很容易陷入“宦官不倒,朝廷不会好”的情结中。

卢植在地方讲课,也算小有名气。可面对幽州、涿郡的征召,他一律不愿意出来当官。

直到太学征收新博士,卢植才前往赴任。

他是下定决心为教育奉献?还是明白到,拯救天下,当入洛阳?

也许两者都有吧。

又过了四年。

熹平四年,九江蛮族造反。

朝廷按照惯例,要派人前往平乱。

虽有党事在前,你仍不能否认,哈佛MBA是商业界人脉的温床。

太学则依旧是东汉政治关系网的孕育处。

卢植也混出了一些人脉,三公府的官员,共推卢植文武兼备,适合平乱。

卢植南去平乱有成,加拜九江太守。凭着战功,卢植一口气从博士升上了二千石,算是飞黄腾达了。

但没有多久,卢植就因病请辞,躲起来做他的学术研究。而也就在这一年初,蔡邕颁布了熹平石经,成为经学界一大盛事。

卢植也上书朝廷,表示自己也是皇家补习班的弟子,希望能够提供一些助力。他选了两个学生送往朝廷东观(图书馆)协助研究,另一方面也希望朝廷承认他开班讲学。

还是熹平四年,河南境内缑氏山,卢植再次开班授课。

这次是半官学的形式。这一年,刘备十五岁,跟公孙瓒一起拜入了卢植门下。

所以就说,刘备进的这个学派,那可是血统纯正的帝国大学补习班。

但卢植本身并没有当太久的班主任。

大约是隔年,卢植又被调任为庐江太守,再次南下安定蛮夷。

没意外的话,这次主要是益州造反,怕长江流域的蛮子们响应而已。

卢植本是经学大师,但他治理地方,却是用黄老之术:“深达政宜,务存清静,弘大体而已”。

一年多后,来到熹平六年末。

在东观持续研究五经,并且编写东汉官史的蔡邕等人,提出申请调卢植入东观协助。

但卢植回京之后,汉灵帝认为这些研究啊写史书的没那么急。卢植这个人不是纯学者,实用价值相当高,就先让他转为侍中,再派任尚书台。

照这样看来,汉灵帝很重用卢植吗?但卢植在尚书台上书给灵帝,谈论灾异与时政改进,却是得不到回音。

其实大致上已经看得出原因,但范瞱选择在后面以实例来呈现。

中平元年,黄巾乱起,当时文武兼备又有实绩,名声最高者,非卢植莫属。

故卢植以北中郎将身份率兵攻打冀州张角,皇甫嵩等则负责颍川讨贼。

卢植也非浪得虚名,一开始,确实连破黄巾,张角根本无法抵抗,一路退入广宗拒守。

进入围城战,卢植当然就得开始制造攻城器械。

就在这时候,汉灵帝派了一个宦官左丰前来监察。卢植的下属纷纷劝他,给左丰一些贿赂好打发掉,不要干涉战事。

但卢植不肯。

那左丰回去就报,广宗黄巾贼不难打,卢植是故意在拖时间。熟读《三国演义》的朋友应该都很清楚了,反正卢植就被抓了,汉灵帝改派董卓接棒。

董卓仍是攻黄巾不下,刚好皇甫嵩朱隽解决了中部黄巾,就分头北上南下接管控制权扫荡了。

皇甫嵩不喜与人结党,但风骨也是很有的。大破黄巾之后,皇甫嵩就跟汉灵帝汇报:“其实我什么也没做,卢中郎全部都安排好了,我只是把他没完成的工作做完而已。”

不管如何,黄巾之乱总是结束掉了,汉灵帝也不追究,恢复了卢植的尚书官职。

其实基本上,卢植挺像一个会打仗的蔡邕。他们在朝廷里不是大官,但在派系间相当有人望。

不过卢植到底是得罪了宦官。我不是在说左丰之事,其实汉灵帝拔擢卢植为侍中,肯定就侵犯了宦官的领域。

如果汉灵帝多点心机,把卢植弄成像当年张衡的地位,或许东汉历史将会大幅改写。

可终究是没有的。

卢植也曾经劝说过何进,不能信赖董卓。但这个关键时刻,何进不止失智,也失掉了脑袋。

而随着董卓入京,掌握兵权,召开大议废少帝改立陈留王时,只有卢植一个人出来抗辩。

可没有任何人响应他。

读史多年,我不会斩钉截铁的说,卢植是基于道德勇气出来对抗董卓的。他跟蔡邕很要好,也很相像。

但蔡邕志在真善美,而卢植志在天下。同为大师级人物,蔡邕留下的著作有一百零四篇流传。卢植只有六篇。

卢植同学郑玄主要是作经典注记,不以篇记,但也写了上百万字。单就总字数肯定是比蔡邕多的。

董卓本欲处死卢植,但蔡邕出来求情。卢植连忙逃出洛阳,去到北方上谷郡隐居。

其实也没有隐居多久,就被袁绍请出来当军师了。

顺带一提,袁绍同样也延请了郑玄,不过郑玄只是来吃个酒,没有接受袁绍的征召。

初平三年,卢植过世。

那一年的冬天,袁绍在界桥大破公孙瓒,奠定了他河北霸主的地位。

没有人知道,这一战的大胜,跟卢植到底有没有关系。

其实《卢植传》很有《三国志》的味道,很多事情都没有很详细的记述。

范瞱最后论:“风霜以别草木之性,危乱而见贞良之节,则卢公之心可知矣。”

卢植前半生的行动,确有诡异之处,但最后他出来对抗董卓,让范瞱认定他是一个绝对的好人。

前面就让他不明不白吧。

哪里不明不白?

涿郡布衣游士,正常应该去太学混点名堂。卢植不管在马融门下之前之后,都不去太学。

学习是没有止境的,东汉许多真正的大师,即使在一个老师门下学完了,也会往另一个老师另一个地方求取更多学问。

学完不求官,不求学,关起门来也不研读经典,反而开始教学,这也是少见的行为。

《后汉书》只有一个四川人任安做过同样的事,两人大约同时。

卢植不喜欢写文章,他更喜欢喝酒。他直接看准了窦武打算求取功名,对于州郡招募不理不睬……这点上面倒是梳理了一下。

最奇怪的就是当上九江太守。卢植一个博士,没有政绩没有战功,为何可以让四府公推他文武兼备?

时间稍一对比,甚至会发现他在九江顶多待了几个月,包括平乱。而这时的卢植突然对教育跟学问很感兴趣了。

像蔡邕、郑玄这种大师,那都是有出名的老师,一步步精深自己的学识艺术素养,受到士人的尊敬而成。

注意到了吗?卢植是领了皇家牌才成为大师的。

皇甫嵩可是一路打出名号,朱儁虽然懂交际,却也是打得头破血流。

而卢植其实一直都在走捷径,一路走到了侍中的位置,才终于被宦官伸手拦住。

不是说他名不符实,卢植肯定是有本领的。在不以贞良忠臣评价他的前提下,我想卢植看事的眼光角度,在当时是最独特的。

同样是平民,朱儁比卢植要好懂得多。

说得简单一点,卢植是个百姓英雄。

朝廷贵族大官眼中的世界,跟百姓英雄眼中的世界是不同的。

官员们可以很简单地想着:“清君侧,握大权,我能改变一切。”

但百姓英雄们想的是:“我要改变百姓的生活,所以我得上去。”

朝廷官员眼中的天下大乱,是皇帝失能,权臣恣意妄为,地方报告各种糟糕。

百姓英雄看到的大乱,是官员欺压百姓,人民流离失所,餐不饱食,生活不能维持。

西汉史也好,东汉史也罢,那都是朝廷官员眼中的历史为主体。

除了刘秀。

刘秀也是一个百姓英雄。但在刘秀的时代几乎只有他这么一个。

东汉末年,随着政府逐渐失去控制力。

卢植、朱儁,甚至何进。

这些下层出身的人,得到了更多过去没有的机会。

打开了百姓英雄的新时代。

那是最精彩的时代,也是最悲惨的时代。

一将功成万骨枯。

英雄如此纷呈,人口减少数千万也是很正常的比例了。

(完)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教育资讯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