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资讯

1980年他考上哈工大, 曾梦想成第2个“陈景润”, 如今靠低保度日

现如今,“教育”深受国家的重视,教育为立国之本,亦是兴邦之策,因此,人人都应接受教育,让中国成为教育之强国。随着教育的逐渐普及,国民的学历也得到了提升,通过高考考上一所理想的大学,成为了许多学子与其家庭的共同愿望。自从国家恢复高考之后,越来越多的人加入了高考之列,时至今日,每年参加高考的人数多达千万,且逐年增加。在过去,家中出一名大学生可谓是十分稀奇之事,可就现在而言,大学生占同龄人的比例有了显著提升。

01

有人认为,考上一所好的大学便成为了未来的保障,如此便可有一个好的前途。事实果真如此吗?显然不是。

考上一所好的大学并不意味着大好前程,要想出人头地,取得成功,是没有捷径可走的。好的学历与文凭就如一块敲门砖,在一些场合,如就业时便可发挥大的作用,但是,要想把工作做好,好的学历还是不够的。

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年代,一些家庭,尤其是农村家庭之中,还有许多孩子无法接受完整的教育,倘若有读书识字的机会,便是十分难得的。

刘汉青就生于一个幸运的家庭,虽然其父母没有读过多少书,他们却坚持让自己的孩子接受教育,去上学识字、刘汉青也是不负所望,最终还考上了哈工大。不过,少时的刘汉青考上了哈工大,晚年却落得凭低保度日,这是为何呢?

刘汉青生于上世纪70年代,从小便成绩优异,16岁时,恰逢高考制度刚刚恢复不久,刘汉青便也顺利参加了高考,于1980年一举考上了哈尔滨工业大学。

80年代初,家里出了个大学生,这一消息在刘汉青所生活的那个小乡村里,这可谓是一件大喜事,家家都来刘家登门拜访,对这个将来前途无量的少年夸赞不已。这与30多年后乡亲们对他的态度可谓是截然相反——原来,刘汉青非但没有“发迹”,反而三天两头往村支部赶,就是为了领取那微薄的生活低保。面对乡亲们的调侃与讽刺,刘汉青几乎要被羞得抬不起头来。

这些年来,刘汉青究竟做了些什么呢?原来,上大学之后,刘汉青便就读了建筑类的专业,但是,他一直对数学情有独钟,常常去数学专业课上旁听,也经常因为钻研数学书籍而废寝忘食。刘汉青热爱数学,甚至要比数学专业的学生更加活跃,大学老师也十分喜欢他,经常与之探讨一些高深的数学问题。

02

可与此同时,刘汉青却将自己的功课置之不理,眼看就要毕业,刘汉青的学业却不达标,校方要求他专注学业,他却依然我行我素,钻研起了哥德巴赫猜想,不分昼夜,几乎要走火入魔,就连回到家里,他也不愿意工作干活,整日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一心只读圣贤书。

刘汉青的父母觉得儿子在从事高级的科研探究,便将儿子留在家中,由他夜以继日地钻研,供他吃住。可是,眼看刘汉青也已经二十大几了,没有工作,反倒在家里啃老,一无所获,乡亲们都看不下去了,皆来劝诫他,但刘汉青只觉这些人迂腐,不懂科学与知识,便充耳不闻。

其实,刘汉青也曾靠着软磨硬泡,找到一些数学专家为其论文审评,然而,证明过程一步错,步步错,他得到的结论根本不成立。尽管如此,刘汉青依旧不死心,继续执迷不悟,一直在靠父母供养。久而久之,父母再也不忍看下去,便开始为儿子找工作,说亲事,看到儿子如此不成器,他们也焦急万分。

刘汉青想做第二个天才数学家“陈景润”,他对数学、对哥德巴赫猜想心驰神往,但显然这些都是不对的,纵使再热爱数学,也不应该脱离现实的社会与生活。在村民的眼里,刘汉青就是一个无所事事的“书呆子”,看着别人家的孩子都出人头地,奉养老人,刘汉青的父母既心酸又无奈。后来,由于生活收入持续下滑,年过5旬的刘汉青一家不得不申请低保,以此度日。

结语

人们总向往着“诗与远方”,往往忽视了生活中的柴米油盐,却脱离了社会现实,一昧地追求、幻想成就大事,现实便会给人当头一棒。“人非圣贤,孰能无惑”,或许活得明白,才是人的一生之中最难解的公式吧。当人们误入歧途,唯有悬崖勒马,才为时不晚。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教育资讯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