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4日本报视点版刊发《“优中选优”的选调生来到社区》一文,选调生成为读者关注度颇高的群体。
记者观察到,读者关注一流大学选拔的学子到基层锻炼是不是只为了“镀金”?选调生有哪些专长、凭借自己的本领能给社区治理带来哪些变化?选调生在基层锻炼的成果和经验,如何运用到未来的工作中?可称为“社会三问”。
从层层递进的问题中,不难看出,人民群众对选调生是充满期望的,希望这些优选来的学子们能通过在基层的锻炼,增长本领,造福于群众。本报记者带着读者提出的诸多问题,以天津市河西区为样本,展开了走访调研。
问题一:一流大学选拔的学子到基层工作只是为了“镀金”吗?
“你还在基层吗?你为基层有所贡献吗?你还愿意坚持服务基层吗?”这是选调生姚桂谦于2019年6月14日写给自己的三句话,这位从南开大学走出的硕士研究生效仿张伯苓校长著名的“南开三问”,给自己提出了“选调三问”,“知中国,服务中国”是南开办学的宗旨。彼时,南开大学正在为选调生们举办欢送会,每位同学都给未来的自己写了一封信,并封存起来,待到在基层锻炼完成后再打开。如今,姚桂谦完成了两年的基层锻炼,依然留在社区工作,再次拿出“选调三问”时,他能够给出怎样的回答呢?
1994年出生的姚桂谦本科就读于东北财经大学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硕士研究生就读于南开大学社会保障专业,所学专业与社会工作紧密联系,加之天津人的幽默感及亲和力,让他能够很快融入社区工作之中。
2019年8月,姚桂谦来到河西区尖山街道纯洁里社区报到,担任党委书记助理,从此开始了自己的基层锻炼经历。从初到社区的局促、到与社区干部们融合、再到被社区居民接纳,小姚用较短的时间让自己进入工作状态。紧接着,一件件大事接踵而至,着实让这位年轻的干部经受了锻炼。小姚工作不久,就遇到了新冠肺炎疫情来袭,作为男同志,他要和同事一起轮值夜班,“我俩一人一天轮班倒,从冬天值到了初夏。”小姚告诉记者。没过多久,人口普查又开始了,有了之前跑楼的基础,“迈开腿、敲开门、张开嘴”成为小伙子的日常。
2020年12月起,姚桂谦担任尖山街道瑞江花园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从书记助理到如今的“一肩挑”,从之前“跟着干”到如今“领着干”,这是组织和群众的信任,对他而言则是巨大的挑战。姚桂谦接棒的瑞江花园社区是五星级社区,群众基础雄厚,文化气息浓郁。他记得初到瑞江花园社区被居民们“围观”的场景,特别是老书记介绍这位新书记时,居民脸上洋溢的笑容是那样的温暖;他还记得作为社区党委书记第一天上任时如潮涌般的事务;他还记得围绕安全、环境、文化、服务等诸多民生领域,给居民们许下的承诺。
一段时间过后,姚桂谦猛然意识到“社区与居民的距离有些远了”。“远”是社区工作的大忌,造成“远”的原因很多:首先,社区干部们太年轻了,一个班子5人,一人“80后”,4人“90后”,在一些居民眼中他们不过是刚入社会的小青年,有活力、有冲劲,但少了一些沉稳;其次,这些年轻人究竟能否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有待考验;再有,到底是居民与社区远了,还是新干部与居民远了,这个问题真得辩证地看待。
为了拉近与居民之间的联系,姚桂谦坦然面对问题,寻求破解方法。比如瑞江花园社区被两条地铁施工工地包围,居民们想着未来的交通便捷,但也要面对施工期间的诸多不便。为了化解这份不便,瑞江社区将地铁施工单位纳入社区党建体系,让施工单位与社区居民沟通。双方有了交融,解决问题也就更加容易了。再比如,姚桂谦对社区的网格体系进行了改造,瑞江花园社区分为梅、兰、竹、菊四个苑,有13位网格员,为了让网格员在为民服务时步调一致,姚桂谦为每个苑增设了一位责任心重的小组长。还比如,借鉴其他省市社区治理的经验,将社区商户凝聚在一起,做好督导与服务。接下来,他还准备带领社区班子成员逐户拜访,用脚步拉近与居民之间的距离。
一流大学选拔的学子到基层工作只是为了“镀金”吗?姚桂谦用实际行动回答了这个问题:非也。事实已经证明,“基层需要我们”绝非一句口号,“基层大有可为”也绝不是空谈。姚桂谦回过头再来回答曾经的“选调三问”,他的回答是:还在基层,有所贡献,并且还愿意坚持在基层服务。
问题二:从一流大学选拔的毕业生如何在基层工作中发挥所长?
尖山街道喜年广场社区党支部书记伏熙家在滨海新区大港街道,高考时以优异的成绩考取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就读于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待到本科毕业时,他所在的班级里有一大半同学继续深造,伏熙成为全班唯一的选调生。面对这个选择,周围的声音多有不解,或许在他人的想象中,伏熙应该继续深造,进入“科技大厂”拿高薪,但伏熙却在弄清楚了选调生能干什么、做什么、以后能成为什么之后,做出了大胆的选择——做选调生,到基层去。
今天的伏熙除了是社区党支部书记外还有一重身份,天津大学公共管理专业在读研究生,他发挥学习能力强的优势,依旧在读书、学习,只是换了专业,拓展了自己的学业领域。
能够报考天津选调生,首先要在部分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读书,这足以说明选调生的学习能力过人;其次还有诸多“优中选优”的条件,除了满足公务员招录的基本条件外,还要是学生干部。他们究竟有哪些专长呢?
第一强就是学习能力。以伏熙为例,他的学习领域宽阔,除了继续在职深造外,他还在多个领域勤奋学习。为了做好社区工作,他自学《社工学》,考取“社工证”,学会倾听群众的心声,与群众达成共情。这些知识与他在大学所学的专业有很大的距离,但要学习、要掌握、更要运用到实践。再比如,向其他社工学经验,伏熙的妈妈也是一位社工,每当他在工作中遇到了困惑,都会向老社工讨教,经常就一个问题与对方探讨很久。是不是到了基层工作,就把专业知识抛在脑后?伏熙并没有,他告诉记者:“虽然现在读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学术论文的时间少了,但专业领域的知识信息一直在学习。”
第二强便是思考与执行能力。作为选调生,社会在给予他们关注的同时也以更高的标准要求他们,选调生之所以被看好,重要一点就在他们善于思考,能够吸取经验、增强本领。在担任喜年广场社区党支部书记之前,伏熙曾在尖山街的老旧社区光明里担任副书记,主持全面工作,这段时间他体会到了百姓的生活百味。刚到喜年广场社区工作,这里仅仅是筹备组,由他带领筹备组的成员一起为社区建章立制,吸取之前的经验,结合新社区的特点,为喜年广场社区生态奠定了基础。
第三强是驾驭资源的能力。一流大学的每一位选调生在校期间都是学校党团及学生工作的骨干中坚,视野广阔,拥有丰富的人际资源,这些人脉、资源成为他们日后基层工作中的“智库”,当遇到问题难以解答时,身后的“智库”可以提供各种优质的解决方案。一流大学学子分布在四面八方,各地的经验做法会源源不断地汇聚在一起,这正是选调生的一大优势所在。
与姚桂谦一样,伏熙同为河西区第十二次党代会代表,他们参会后有了深切的感受。“在党代会上聆听了一位负责招商工作的干部发言,茅塞顿开,那才叫专业。”伏熙告诉记者,“以招商工作举例,只有干部具备与工作相匹配的专业素养、过人的能力,才能够与企业家对话,吸纳优质的资源发展一方经济,造福一方百姓。”您看,1996年出生的伏熙不仅外表成熟,思考问题也很成熟,这就是一位社区党支部书记观察问题的态度,一位选调生看待问题的角度。
问题三:基层锻炼的成果和经验如何运用到未来的工作中?
与姚桂谦、伏熙相同,白春赞拥有一流大学的学业经历,以选调生的身份进入社区摸爬滚打了两年;但与前两位不同的是,昔日的社区“小白”如今已变成了“白老师”,正在新的岗位上继续锻炼。
1997年出生的白春赞毕业于天津大学,学习软件工程专业。如果毕业之后从事本专业工作,此时的她正坐在某科技公司的写字楼里敲击着代码;但小白没走寻常路,而是选择做了一名选调生。对于这一选择,记者问询她的初心是什么。2018年暑假,白春赞和同学们到四川省宜宾市珙县雨花村支教,望着孩子们求知若渴的眼神,家访中遇到求贤若渴的家长,那种心灵触动是深刻的,让这位在城里长大的姑娘对乡村、对教育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也指引着她之后的人生选择。
2019年,白春赞来到挂甲寺街道云广新里社区锻炼,初到社区的她感觉到不适应。小白从没遇到过这么多的琐事,但每一件事处理起来都不容易。办好了,这是社区干部应该做的;办不好,还会受到居民的指责“不担当不作为”。此时,再看其他同学,带着名校的光环在各自行业里崭露头角。如此落差让小白的心情低沉,“打不开工作局面,那会儿的我可没少哭鼻子。”现在回想起来,小白的脸上充满了笑意。
遇到问题找谁倾诉?和社区书记、和老党员说,和组织部门的老师说。社区的老党员给她介绍社区的历史背景,告诉她如何站在居民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区委组织部的老师听到小白的倾诉,勉励她要在工作中找寻成就感,寻觅荣誉感,进而转化为幸福感。
新冠疫情来袭,大年初二白春赞就回到社区岗位,发现仅靠社区干部的力量很单薄,她向社区书记建议,发挥楼长的实力,让社区里的每一个单元都有“守望者”。看到网格员每天扯着嗓子宣讲防疫政策,她想到发挥社区小喇叭的功能,减轻网格员的压力。在逐户走访送达防疫告知书的同时,和群众拉近关系,这时她发现,只要站在群众的角度想问题、为百姓着想,社区工作中的“成就感”渐渐浮现了出来。
今年下元节那天,白春赞站在街边倡导文明祭扫,当晚她得到了通知,转天要返回原单位河西区教育局工作。还没有来得及收拾自己留在社区里的物品,白春赞已经在新岗位上岗了。
校外培训机构监管科干部,这是白春赞的新岗位,为了深入贯彻“双减”政策,这是新成立的科室,而这个科室又直接联系着万千个家庭。“还是那句话,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白春赞说,“我要弄清楚家长们的所思所想所盼,站在他们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工作才能有抓手,才知道如何用力。”
如今,她要和同事们一起监管辖区内400余家校外机构的转型工作。新岗位的工作很忙,但无论遇到什么问题,先想想政策制定的初心,再想想群众的期盼,把政策落实服务于群众,基层锻炼的成果和经验就发挥了积蓄的作用。
今天,白春赞依旧是社区微信群里的一员,在她看来,急匆匆地来到新单位报到,和社区的居民们、社工们还差一声告别,等她正式告别后再退群。但她转念一想,自己不过是换了一个新岗位,不存在什么告别,居民群众在微信群里的声音,依然是她推进工作的动力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