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校学生在前方冲锋陷阵“搞科研”,普校生在后方企业“打基础”,这是传统家长的认知,但时代变迁,名校学子就业“风向”可能出现逆转。
当中国两所顶尖大学公布了就业质量报告之后,家长和学生就开始慌了,普通院校的学生该咋办,在社会上“打酱油”吗?
名校学生就业“风向”改变,清华学子愿去体制内,普校生该咋办?
通常来说,高校的就业质量报告能够说明未来行业的就业前景,而清华北大学生的最大参考价值,就是他们的“议价能力”,毕竟是名校生,是很多民企和国企争抢的人才。
在清华大学公布的“三方协议”就业去向当中,向世人展示了多年来,清华学子就业风向的改变。
在2021年的清华大学毕业生中,签订三方协议的一共有3669人,其中超过70%的学子选择了大家公认的“体制内”,而进入党政机关的人数已经超过了15%,选调生成为主要方式。
如果你以为名校学生就业“风向”改变只是停留在清华大学当中,那就错了,再看北京大学公布的报告中,2021年,北大选调生签约人数第一次突破了800人,覆盖了31个省市。
其实,这不只是本科毕业生存在的现象,就连研究生也不例外,从清华的数据来看,有625名清华博士进入了高等院校工作,比例高达39.8%,同样属于传统思维中的“体制内”工作。
再看同属于985级别的电子科技大学,在2021年本科生就业去向的数据报告中,“体制内”工作也成为了学生们热衷的选项。比如有中国工商银行、中国移动和电信等。
你以为名校生只是占了国企和事业单位的名额?事实并非如此,从公开的数据来看,进入公立中小学,近些年也是很多清华学子的新选择。
这一点或许大家并不陌生,当你看到某省市招聘清北学子,年薪60万的时候,便知道“体制内”工作,才是真正的好选择。
看到这几份数据报告之后,其实也不难理解,在就业行情不好的情况下,体制内工作确实是“保守选择”,拥有稳定工作和不错的薪资,是很多人梦寐以求的工作状态。
当然,从这个数据也不难看出,会有越来越多的名校生选择“体制内”,这种“就业风向”会延续很长一段时间。
但换个角度来看,家长和普校生就不淡定了,无论是考公还是考编,对于大部分普通院校毕业生而言,都不是名校学生的竞争对手,他们该咋办,未来的生存道路又在何方?
其实很多人愿意讨论很多企业为何会选择名校生,但其实这没有什么意义,几乎企业和单位都会告诉你,我们一视同仁,但在选拔时,却不由自主地选择了名校生。
那普校生未来的生存之路在哪?不妨可以尝试创业。在互联网发展的当下,创业已经是很平常的事情。当然创业有风险,有能力的同学可以一试,但家境普通的学生还要慎重。
除此之外,可以选择一家相对不错的民企,丰富自己的能力和经验,当你的实力提升之后,才会有“议价”的权利,才能被更多优秀的人看到。
除此之外,还有一个方法,就是考研,其实这是一个稳妥的上升渠道。一方面能够提升自身实力;另一方面,也是提升学历的最好方式。
普通本科生不管选择哪种方式,都要以提升自身实力和稀缺性为主,如果能升学,也不失为一种好的选择。
写在最后:
名校学生就业“风向”改变,清华学子愿去“体制内”,普校生咋办?虽然艰难,但普通院校毕业生依然有选择,最好的方式莫过于考研,或是在一家不错的民营企业工作,培养自己的能力和实力。
本文图片来源网络,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