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7日,教育部对”双减“后的首个寒假工作作出部署,并发出了《寒假致全国中小学生家长的一封信》,这将关系到2亿多名中小学生和他们的家庭。
这个寒假无疑是多年来最特殊的一个寒假,2021年7月底,“双减”政策发布,很快将历经一个完整的学期,到1月底将迎来半年期“小考”,而寒假是检验各地区成果的最佳时期。
近半年来,在“双减”政策的指引下,多部门、多地区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教育培训行业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教育生态大幅改善。广大学生和家长最直观的感受有三个:
一、参加学科类培训的人少了。在严厉的监管下,超80%的学科类培训机构关停并转,难以为继,学生要找到培训机构进行学科类幅度已经很难了,周末有了更多的空闲时间。
二、学生课后作业量少了。按照教育部12月21日公布的数据,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书面作业的学生占比,由“双减”前的46%提高到目前的90%以上;99.6%的学生家长反映,本学期教师没有再给家长布置作业,或者要求家长批改作业。
三、参加文体和科创等非学科活动多了。一项调查显示,66.2%的受访家长表示要鼓励陪伴孩子参加校外体育活动,65.5%的受访家长表示不再额外给孩子增加课业负担,这些都被视为可喜的变化。
同时,在相关配套政策出台后,“双减”开始向纵深推进。原来监测的重点范围是小学和初中义务教育阶段,新提出的要求要向3-6岁的学龄前儿童延伸,防止非学科类培训机构以“素质拓展”“思维训练”等名义超范围招生。
其次是严查隐形变异行为,如严厉打击以“家政服务”“众筹私教”“研学”等名义进行变相违规培训,还有就是线上培训问题也受到重点关注。
这个寒假对广大家长也提出了新要求。2022年1月1日,随着《家庭教育促进法》全面实施,被成为进入了“依法带娃”的时代,促进孩子健康成长真正成了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共同责任。
为此,教育部罕见发出了《寒假致全国中小学生家长的一封信》,建议家长重点关注孩子三个方面,即:自主发展、亲自陪伴、身心健康,这也引起了广大家长的共鸣。
这封信首次提出:人生如长跑,起步忌冲刺,薄发需厚积。孩子的核心竞争力不能靠填鸭而成,也不能靠灌输而至,家校社协同努力,尊重孩子、关爱孩子、帮助孩子成长成才!
当然,“双减”绝不是让学生躺平,勤奋刻苦仍是最基本的要求。面对不断创新高的考研大军和就业人数,以及人工智能时代,面临的竞争更加激烈,对孩子的学习仍不能有一丝的放松。
你认为“双减”效果如何,达到你的预期吗?欢迎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