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资讯

学校的青蓝工程, 师徒每周互听3节课, 是噱头还是真有效果?

朋友所在的学校规模不大,所有教职工也就30多人。前年秋季他们学校来了一位新校长,俗话说,新官上任三把火。这位新校长,烧了不止三把火,其中的一把火就是搞青蓝工程。

什么是“青蓝工程”?

其实所谓的“青蓝工程”,也不是朋友学校的校长的发明创举,而是模仿学习别人的做法。全校的老年教师和年轻教师结成对子,老教师是师傅,年轻教师是学徒,师徒二人按照学校的要求互相听评课,老教师传帮带,帮助青年教师快速成长。

朋友说,他们学校的老师不算多,都由校长指定安排结对,全校一共组成了11个帮扶对子。

青蓝工程效果怎么样?

按理说,学校实施青蓝工程,既可以帮助青年教师快速成长,也可以促使老年教师专业发展,可以促进教师队伍的建设,可谓是一箭双雕,好事一桩。但是朋友说实际上他们学校实施青蓝工程的效果并不理想,一头热一头凉。

01.青蓝工程校长热教师凉。

朋友说,他们学校唯独校长对青蓝工程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几乎天天讲,每周开会时都要安排,要强调。上级检查,各种各样的汇报材料中,青蓝工程都是学校的一大亮点和特色。

但是老师们的热情并不是很高,学校要求师徒每人每周至少互相听评课3节以上,老师们没办法,都硬着头皮去听了课评了课,但是实质性的效果不大。因为所结的对子,不是完全自愿的,而是由学校指定安排的。老师们不是自觉自愿的,其效果可想而知。

02.青蓝工程脱离了校情教情。

一个教师的专业成长和发展和这所学校的校情教情也就是学校的生态环境密切相关。我认识一些外地学校的老师,人家学校人心凝聚,团结向上,积极进取,老师根本不用学校强行命令,统一安排,就能自觉自愿地钻研业务,专业成长。如果老师们不是出自真心,你怎么安排都是一种形式主义。

还有,学校指定安排的老教师传帮带,以为老教师的专业水平就高,教学能力就强,这也是一个最大的误区。青蓝工程中的结对,只能唯学识,唯水平,唯能力,不能以年龄作为唯一标准简单区分。有的老教师的专业水平和能力,可能不如青年教师,让他去传帮带,青年教师能服气么?

总而言之,朋友说他们学校的青蓝工程,背离初衷,脱离实际,有名无实。

“青蓝工程”到底应该怎么做?

本人在前面说了,青蓝工程绝对是一件大好事情。要把青蓝工程做好,学校首先就要筑巢引凤。要优化学校教师专业发展的生态环境,要想方设法激励奖励,让老师们看到专业成长的发展空间,感受到专业成长的成功,享受到专业成长的红利。只有这样,老师们才会真心愿意结对,愿意传帮带,愿意专业成长。

另外,青蓝工程校内发展的空间有限,本人以为,现在网络发达,可以引导老师们网上向名师学习。这样老师们成长的速度会更快,效果会更好。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教育资讯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