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高考不是人生终点,但有一点,老师在学生心中的地位,绝对是从高考这个点开始,发生了质的改变。
在中小学阶段,阅卷老师给出59.5分,那么,这学科的成绩,在老师给出的“权威成绩”就是59.5分;但到了大学就不是这样了,在专业老师那的大概率成绩却是60分及以上。
这就是高考前和高考后,老师给出的考试成绩的区别之处。高考前,考试成绩是学生学习是否努力、用功的真实体现;但在大学里,考试成绩不仅是学生实力体现,也是老师有涵养、高情商、威严中带着慈爱的表现。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老师的工作不只是简单的教书、传授知识,教育学生为人处事的道理,主动学习难能可贵优秀品质。更为重要的是,如何激励学生调动内驱力。
其中,老师对学生的评价,对学生的影响就很大。在高考之前,老师对学生的评价简单、直接,那就是考试试卷上醒目又鲜红的考试分数。
当然咯,如今的考试分数,在高中阶段之前的9年里,只能以等级形式存在,这就给了无数学生保留了面子和尊严。
但在高中三年里,考试成绩以阅卷老师为标准,考到多少分结果就是多少,不管学生面子是否好看,还是不好过年。因此,老师在学生的心目中,就是包青天,铁面无私,白就是白黑就是黑,并不存在灰色地带。
到了大学,哈哈哈,不仅有黑白分明,还有灰色地带,至于灰色地带的阈值有多大,这就要看老师,不同老师不同性格不同范围值。不同学科不同考试结果情况,不同的老师就有不同的规则和标准。
记得读大学时,高等数学老师是一位严厉的女老师,当时被学生称为“灭绝师太”。只要是她的课,每节课都按名单从学号1点名到学号38,一个都不落下。
期末成绩由两个部分组成:(出勤率+作业)*40%+期末考试分数*60%。成绩卡在55~60分之间的同学,若想找老师求情,她绝对不会马虎行事,而是拿出成绩单一一核算。
如果平时出勤率高,作业情况良好,这位老师就千叮咛万嘱咐地大笔一挥,放点水就过了;要是平时表现不好,作业又不按时交的同学,想蒙混过关,门都没有。只能乖乖地准备下学期开始前补考就是。
如今的大学老师,好像比起以前的老师更仁慈了许多。期末考试刚结束,大学生们大都放飞自我,不管考试结果各种嗨起来了。
倒是老师们轻松不起来,满脸忧愁坐在办公室里苦思冥想:如何成功“捞人”,让大家都过个平安、喜乐的中国年。
一位大学老师的朋友,她传授了一些如何让学生成功过关的“考试秘诀”,考前备好三套试卷划重点,以主观题为主。复习阶段,她婆婆妈妈、唠唠叨叨要学生背重点,只差直接点题了。
临考试前,她仍不忘提醒学生,不管会做不会做,无论如何都不能有空题。因为主观题,哪怕文不对题也能扯上几句。所以,学生及格率100%,她心满意足。
不过,办公室里的另一个老师就没这么幸运、豁达。只见他一手拿着成绩单,一手抓头挠腮,面对着电脑不停地唉声叹气!他正在为如何“超度”那些挣扎在及格线边缘的学生操碎心。
有位老师为不及格的学生更脑洞大开,晚上9:00多钟打电话给学生,让带上笔到办公室一趟,因为翻来覆去查看试卷,实在找不到能放水的地方,所以让学生在答题卡上多答上几句,及格就变得水到渠成。
从大学老师种种放水的操作总结出一条:但凡考试成绩60分的,那并不是学生努力的结果,往往是老师真的尽力了!
大学生们都心知肚明,中小学阶段的老师说一就是一,考试分数绝对没有放水,哪怕0.5分的可能都没有。而来自高校的各种“海底捞”,都是老师们铤而走险的人文关怀。
教育专家告诫家长,最好做60分父母,可到了大学老师那里,为了拉学生上岸,却在绞尽脑汁调整“捞人”底线,这样的做法虽然深受学生欢迎,但似乎在失去一些东西。
当新一代的教师走进教育领域之后,在给学生们批卷不再是冰冷严厉的评语,而是多了更多鼓励、肯定与包容。
他们保住了学生的尊严,让学生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地接受自己的不足,让学生自省后激发内在驱动力,从而达到高效管用的教育效果。
教育的本质就是教育的本质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如果引导积极向上,教育方法非常重要。
不管是德高望重的严厉型老师,还是平易近人的温和型老师,他们面临的不是如何成功“捞人”,而是如何坚持住自己的“捞人”原则。否则,不少学生就会抱着侥幸心理对待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