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读大学的时候,我一度认为从学长到老师,从辅导员到班主任,都在骗我们。
因为他们总是说,大学可不比高中轻松。
这就离谱,因为当年读高中的时候,班主任总说的一句话,是“考上了大学就轻松了”,而且,平时也没什么人在监督啊。
然而,这可能是不少大一新生的迷之自信。
因为他们压根就不知道,没经历过期末考试的人,压根就不知道读大学的难。
当平时那十几门怎么也听不懂的课,到了要集中考评的时候你才会发现,想要面对自己崭新的课本,是真的需要勇气。
大学考试,最简单的困难模式
如果要按内容量来算的话,大学里一门课的知识量,可能就和高中三年的一个科目差不多。
所以一次期末考试的任务量,基本上就等于是用一学期的时间,把高中三年的文理科全给考了。
出题老师当然也是理解大伙的难处的,所以一般情况下,都会在划完重点之后,再把题出简单点。
但是,再简单的题,也扛不住知识涵盖面太广,复习不完啊。
而且大学里哪一门课的难度,基本上都是直接拉满的。
比如说物理化学类的课程,它们不是在推翻你的高中知识,就是在重新建立一个全新的认知。
然而大学的老师,却还总对高中的学习大纲有什么误解,总觉得书里不少东西都是高中学过的,所以一节课讲半本书的事,也不是没有过。
妥妥的零基础自学成材。
文科类的也好不到哪去,虽然文科类专业的课程和高中多少还有那么点交集,但这时记忆量更大,主观性更强。
所以过去的各种记忆法都不好使了,毕竟在绝对的力量面前,技巧是一文不值的。
在不利因素全都拉满了的情况下,集中复习期末考试对不少人来说,几乎就等于是渡劫。
与其说复习是在查缺补漏,还不如说是在女娲补天,有时候都闹不清楚自己究竟是在复习,还是在预习。
或许大学的期末考试,就是这样。
就算老师已经把考题出到他们自认为的幼儿园水平了,哪怕他们已经再复习二元一次方程,用平时分给你拉到及格线了。
但对于大学生来说,期末考试还是一场“最简单的困难模式”。
所以临近期末的时候,再见到校园里的雕像被贡品给供上了,也别奇怪。
毕竟在期末考试面前,用科学说话的大学生,也会变成比大爷大妈还迷信的人。
两极分化的期末考试
其实相比于其他同学来说,当初复习期末考试的时候我还算是心态比较好的。
这倒不是说我平时学得好,而是在被无机化学折磨得一个脑袋两个大的时候,突然灵光一现,想到了我学不会的,别人也一定学不会。
这不是我被折磨出什么问题了,而是这事你得这么琢磨:
大学和高中不一样,高中虽有学霸和后进生之分,但大学里大伙可都是一个分数线考进来的。
所以自己不会的,别人肯定也不会,别人考不及格的,我也别想太多。
应该说这种“好心态”,让我在第一次复习期末考试的时候,心情总体还是不错的。
但到了公布成绩,看到了有人接近满分,有人挂科四门后才发现,大学里的成绩,依然是两极分化的。
自律,大学里的“隐藏”课
可能有不少人在大一时,都和我一样,觉得大学里的老师,不如高中老师负责任。
因为在平时,老师讲课都是一笔带过,辅导员开会也是轻描淡写,班主任就更甭提了,一个学期都见不到两次人,平时电话还打不通。
每一个看上去应该来“管”你的人,都像是“薛定谔的老师”。
有时候是真希望高中班主任能来大学兼个职,用戒尺比划在我脑门上,监督自己一下。
可这就是大学,这就是成年后要经历的生活。
自从进了大学校门之后,虽然和社会人还有着身份上的差别,但正在趋同的是,已经没有人再会逼你上进了,而能为自己负责的人,也永远就只有自己了。
而且相比于毕业以后来说,大学里其实还算是好点的。
毕竟至少有人在告诉你学什么,应该学到什么水平,将来可以去做什么,让你不至于太迷茫。
而当你踏出大学校门之后,除了岗位职责和管理制度之外,没有人会主动告诉你应该做什么,将来往哪里发展。
甚至,还没有多少人希望你能做得好。
所以,大学里看似宽松的学习环境,实际上也是一门叫作“自律”的隐藏课程。
它没有大纲,没有考核,没有学分,也没有最终目标。
但无论你学还是不学,它就在那“隐藏”着,或许只有感悟到了高考不是结束,大学只是开始,才能保持不间断地对它进行学习和巩固。
或许只有这样,才能让自己的大学生活,对得起自己当年为了前途拼过的命,也只有这样,才能让毕业后的自己,不至于只剩下一张毕业证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