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资讯

语文教材的两个假故事, 其实都是虚构的, 如今仍有不少人信以为真

相信每个人都听说过《伊索寓言》中的乌鸦喝水,乌鸦通过向水瓶丢石头的方法解决了自己喝水的问题,事实上,很多人不知道的是,石头很难把水填满,这是因为空隙率的问题,在水不到一半的情况下,石头会率先超过水位,就如下图所示。

有意思的是,这种故事常识性的错误,也误导了不少人,而在语文教材中,也有两个假故事,实际上是虚构的,不少人对此却也信以为真,就让我们来看看吧!

第一个,是地震中的父与子,作者是美国演说家马克·汉林(Mark Victor Hansen),讲述了地震中的父亲,不相信儿子已经去世的消息,坚持在废墟中挖掘儿子,从而救出了他和其他同学的故事,这篇课文长期以来,被选取在了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的语文课本当中,但是这篇课文,却是数次遭到删减和变动,原因则是因为它开头的那句话。

在最初,课文的开头是如此写的:“1989年美国洛杉矶发生大地震,30万人在不到4分钟的时间里,受到了不同程度的伤害。”洛杉矶大地震,是美国历史上破坏最为严重的地震,造成了300多亿美元财产的损失,只不过他发生的时间,却是在1994年。

在有读者提出意见后,教科书也就改成了“1994年,美国洛杉矶发生大地震,30万人在不到4分钟的时间里,受到不同程度的伤害”。

然而一些人又提出意见了,洛杉矶地震爆发的当天,是凌晨的4点,父亲怎么可能跑到儿子上课的学校去进行救人呢?于是课文再次删减,到了2016年,详细的时间和地点全部被去掉,开头直接写到“一场突如其来的大地震。”

至于另外一篇文章,则是初中课本当中的《唐雎不辱使命》,讲述的是秦始皇打算使用花言巧语,骗取安陵土地,而唐雎作为安陵国代表,不畏强权,据理力争,成功完成出使命的故事。

这篇文章出自于《战国策》,但是有着史料来源的它,就一定是真实的吗?西汉刘向的《战国策》,大多数以讲述带有哲理性的寓言为主,并不能算得上是一本严谨的史书。

故事发生的背景,是在公元前225年,秦始皇消灭魏国以后,此时的安陵是魏国的附庸,只不过是一个数十里的小国,面积还没有一个市区大。

以秦始皇的性格,既然魏国都能消灭,为何还要和一个安陵国有模有样的进行谈判呢?这是第一个有悖论的地方

而第二个有悖论的地方,就是唐雎的地位,他作为一个小国使臣,凭什么能够和秦始皇平起平坐?甚至还能够带剑上殿?要知道,公元前227年,荆轲刺秦王,还要小心的将匕首藏在地图中,唐雎未免也冠冕堂皇了一点。

第三个误区,在于唐雎的年纪,《战国策》提到“魏人有唐且者,年九十余,谓魏王曰:‘劳臣请出西说秦,令兵先臣出可乎?’魏王曰:‘敬诺。’”这件事发生在魏安僖王十一年(前266年)至二十年(前257年)之间,结果等到前225年,唐雎依然能够出使秦国,按照刘向的说法,唐雎就算不死,至少也已经是125岁的高龄,这样一个老人,能够让秦始皇害怕?《战国策》本身,也是自相矛盾。

因此,这两个故事,虽然看上去充满了资料,实际上,都是经不住推敲的,也希望大家在学习其道理的时候,可不要将他们当真哟!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教育资讯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