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网络上有篇文章《我们的天才儿子》被广泛阅读转发,总阅读量超过了千万,新京报、北京青年报等二十多家媒体想要报道这个被网友称为拥有“杭州版的美丽心灵”的金晓宇。
金晓宇最关键的是一位躁郁症患者,且在10年时间通过翻译外国著作22本与命运抗争。他的作品有英文、日文,横跨小说、哲学等三四个领域,可谓非常的天才了。
这是一个真实又残酷的故事,如此优秀的孩子,身体和精神却异于常人。有的人在读了金晓宇的古时候觉得为什么社会不能给躁郁症患者一些宽容,让他们在平常人中愉快的度过一生。
其实我们知道的最有名的躁郁症患者是被称为E神的香港著名歌手陈奕迅。他曾在个人演唱会上承认自己患有躁郁症。而躁郁症一度成为“天才病”的代名词,金晓宇身上似乎也体现出了这一点。
但是却有一线老师对读者的这种看法并不认同。一位老师在留言中称,类似的孩子遇到过几个,一方面要学生关爱他包容他,一方面还要担心其他学生受伤害,老师们都在疲惫中完成教学,而有办法的家长都被迫转学。他感慨为了他一个毁了一个班。
其实这就是普通读者只看到了天才没有看到躁郁症另外的一面,疯子。从情绪敏感度与转换体验上来说,躁郁症患者确实是天才。但是他们也会由低沉的心境突然转换为高昂的心境,正是复杂多变情绪,让他们有着演讲家的激情也有着作家的安静,以及爆炸般的想象力与创造力。但是谁不知道身边的是天才还是疯子。
谁敢赌呢?起码正常孩子的家长不敢。我讲两个现实事例,都是我亲身经历的。
大学毕业入职某媒体,有个同事比我晚一年,他就是一个典型的躁郁症患者,进单位之时只有22岁,这时候他已经在湾湾那里发行了五本玄幻小说,当时国内的起点还刚刚草创,所以他都是直接在出版社发小说。但是工作上呢?最基本的工作任务和待人接物都无法完成,领导天天屁股后面擦屁股,最后领导也怒了。专门设立了工作任务,极好完成。最后这个同事在单位耗了三年,竟然被事业单位被开除了(正好是我就业的那年事业单位开始改为聘用制是可以开除的)。
另一个事例是一个朋友,他的孩子有躁郁症,在小学的时候就显现出来了。甚至有过上课发现没带某支笔非要回家去拿的情况,据朋友说,当时孩子从教室里夺门而出,到了学校门口疯狂的敲打铁门(因为小学上学大门要封闭的)。最后老师校长联系朋友,拿到了那支笔才安静下来。此后学校给了朋友两个选择,一种是让孩子继续上学,但是家长必须陪读,另外一种就是转去特殊学校。为了让孩子能够在正常人的环境中就学,朋友就选择了辞职,陪读。等于是朋友重新接受了一遍小学和初中教育。今年朋友的孩子中考,未来如何,在5个月后能见分晓,但是想想这个孩子的学习成绩,分流下去的可能性占九成以上。
也许躁郁症患者是天才,但是成为天才之前,谁又能知道他是天才呢?对于普通学生家长来说,如果孩子的班里有这样一个躁郁症的娃娃,每天恐怕更多的是提心吊胆。也许过几十年后这个孩子成为了天才,但是这又与自己的孩子有什么关系么?家长希望的恐怕只有自己的孩子能安安全全长大,并考上一个好学校。
所以很多一线老师都认为,这类有点特殊的孩子更多的还是需要自己的家庭还引导和努力,有条件的还是就读一些特殊学校,那些学校里的老师应该更有经验和耐心。普通学校的老师的精力可能无法把这类特殊的孩子照顾的更好。
至于很多人认为的老师应该在学校中更多的照顾这类特殊学生,感觉到他们的细微的心理变化,防止他们出现病情恶化,跟别的孩子发生冲突。这话我觉得谁都能说,老师是全班学生的老师,不是一个人的保姆,不可能无时无刻都跟在某一个孩子身边。而什么让其他的学生包容生病学生、体谅生病学生,不在言语行动上激怒、挑拨生病学生情绪,不要孤立生病学生,对几岁、十几岁的孩子说这些能有多少作用?当老师的和当家长的自己心里清楚。如果真的想让孩子在普通孩子中成长,家长陪读真的是唯一的选择。
社会关爱是一方面,但是现实就是假如你有孩子,会希望班级里的同学是正常的健康的同学,还是患有躁郁症的天才呢?
图源网络,侵删。
和你一起看教育趣闻,分享教育理念,了解学科知识
期待您的关注、分享和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