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21世纪教育研究院 熊丙奇
2
寒假已经过了一半,“双减”后的第一个寒假,孩子们不再辗转于各个学科培训班,他们会过得更轻松、更快乐么?《广州日报》记者面向家长开展了寒假小调查。调查结果显示,有48.61%的家长表示,寒假花费没有变,26.39%表示花费减少了;63.89%的受访家长称,今年寒假比往年更忙碌了。
“双减”之后,为何有六成家长认为比往年更加忙碌?
这其中有合理的“更加忙碌”,也有值得关注的“更加忙碌”。家长花更多时间陪孩子、一起规划寒假生活,使自己变得“更加忙碌”,这体现了寒假生活的积极变化;而一些家长给孩子报多个非学科素质教育培训班,以及给孩子找“私教”进行隐形学科类培训,这种“更加忙碌”则是不理性,甚至违规的,是“双减”需要进一步解决的问题。
“双减”后,由于学科类培训不能在寒假中开展,这需要家长花更多时间陪伴孩子,给孩子规划与以往寒假不一样的假期生活。对此,需要有两个转变配合这类“更加忙碌”。
一是家长家庭教育理念的转变。以往很多家长规划孩子的寒假生活,是以上学科类培训班为主线,孩子大部分的寒假生活时间都在培训班上度过。“双减”后需要家庭教育回归,《家庭教育促进法》要求家长要“亲自养育,加强亲子陪伴”。花更多时间陪伴孩子,会让家长觉得“更加忙碌”,但这种陪伴对孩子健康成长十分重要,既可培养孩子的兴趣,又可增进亲子关系。
二是社区服务理念的转变。总体看来,我国不少社区以前并没有把未成年学生作为服务对象,社区主要服务老年人,双休日、寒暑假中,很多社区里的未成年学生,很难在社区里找到有意义的去处,开展感兴趣的活动。这也是很多“双职工”家长一到假期就把孩子送去培训班的原因之一。
“双减”后孩子的自主活动时间会增加,怎么让孩子们寒假过得有意义,不能只强调家长的责任,还应该积极发挥社区的作用。社区应该整合所有公共资源,向未成年学生开放,并招募志愿者、和专业人士一起为学生们开设培养兴趣与拓展综合素质的课程、活动。这可以分担家长的压力,也疏导家长的焦虑。
给孩子报更多非学科培训班,是“双减”后第一个寒假的变化。这在预料之中,但有的家长给孩子报非学科培训班并不理性。据报道,针对家长的非学科培训需求增加,一些非学科培训机构趁机恶意涨价,进行过度营销。
最近,教育部等部门联合已印发通知,部署开展非学科类校外培训收费专项整治工作,通知指出,随着寒假的到来,非学科类培训市场营销急速升温,一些培训机构趁机涨价、倾销课时,制造焦虑,加重了家庭经济负担,在一定程度上对冲了“双减”成效,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全面加强非学科校外培训监管,不断巩固深化治理成果。
非学科培训机构的收费乱象,无疑会危害这一行业的健康发展。对于让孩子接受非学科培训,家长也应该有理性的规划,不能盲目跟风,认为给孩子报班越多越好。要根据孩子的兴趣、特长选择艺术、体育、科技等方面的非学科培训,并尊重孩子的意见。逼迫孩子去上不感兴趣的培训班,这会适得其反。
还有部分家长给孩子请“私教”,这就属于违规培训了。在这个寒假中,有多少家长送孩子去非学科培训机构、家庭的非学科培训支出如何、有多少家长给孩子请“私教”开展隐形变异学科培训等,是评价“双减”成效的重要指标。如果上非学科培训班的学生增多、家庭的培训支出负担没有减轻,表明“双减”还必须在规范校外非学科培训机构,以及疏导家长的培训需求方面继续发力。
从现实看,规范校外非学科培训机构,需要尽快出台监管政策,防止学科类培训机构转向与资本进入非学科培训领域,制造新内卷,增加学生的负担和家长的焦虑。而面对变得“更加忙碌”的家长,需要形成“双减”的社会合力,尤其是社区教育不能再缺位。
让孩子过一个有意义的寒假生活,除了家长履行家庭教育职责外,社区教育的作用比学校教育的作用更重要,因为寒假就应该给学生更多了解社会、融入社会的社会体验、社会教育。包括很多学校给孩子布置的“寒假作业”,也必须依托社区教育、社会教育才能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