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品 | 潮起网「于见专栏」
也许每一年的毕业季,都是历史上最难的毕业季,教育部的数据显示,继去年高校毕业生人数突破了900万以后,在今年的毕业季里,2022届高校毕业生的人数规模预计将猛增到1076万人,增加了167万人。
这也创造了一个恐怕是后无来者的纪录,毕业生人数首次迈入了千万人时代,对于森森学子而言,在告别了父母的呵护与朦胧的青葱岁月以后,自信而又茫然的他们在人生规划与职业选择的道路上又该如何选择与取舍呢?
没毕业,先上岗,新兴产业对人才是求贤若渴
毫无疑问,新兴市场与风口产业对人才的需求量自然是最大的,例如人工智能技术在近几年发展得很快,目前我国人工智能产业的规模达到了3000多亿元人民币,并且每年都在以两位数的速度迅速成长着,随着技术应用日益广泛,当前行业急需人工智能领域的人才。
人工智能从概念发展成为一门职业,仅用了4年时间,现在国内这方面的从业人员约有20万人,自从2018年教育部批准设立该专业以来,如今国内已有近百家高校开始培养该领域的人才。
在去年暑假期间,就有很多在校大学生提前到企业参加培训,这一方面可以使学生增强对技术应用和产业前景的理解,为以后的正式入职作好准备,另一方面也能让企业了解并提前锁定人才,当然这从另一个角度也说明了,新兴职业对人才的需求是非常迫切的。
我们已经不能用传统的眼界与思维,去看待如今令人眼花缭乱的新职业,近几年,人社部已经发布了4批56个新职业,如汽车救援员,现在全国的汽车保有量高达3亿辆,而汽车救援员仅有20万人。
还有食品安全管理师,与食品相关的行业都能看到他们的身影,食品安全管理师的工作范围并不局限于食品本身,人员、原材料、生产环境、成品检测等食品加工环节都需要食品安全管理师的介入,据估计该行业的人才需求量在1000万人左右。
数字与网络技术已经成为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它们在传统行业与新兴产业中都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与之相对应的是,信息与数据安全的重要性也是日益突出。
每年我国网络安全人才市场的供求比例为1:2,去年BOSS直聘发布的数据显示,网络安全领域的平均薪资水平普遍提升了10-15%,达到了每月18000多元,是全行业平均招聘薪资的2.4倍。
最近几年比较炙手可热的职业还有低碳类岗位,BOSS直聘的数据显示,在双碳目标之下,绿色经济对高学历人才的需求量在大幅度增加,同比增长了225.4%,增速远高于其他传统行业。
陈馨是上海一所知名大学的低碳专业硕士毕业生,她和同学们在去年毕业前就已经基本上确定了各自心仪的企业与岗位,陈馨感觉自己很幸运,选择了这个专业,在毕业前一年就有不少新能源、汽车、环保、房地产、电力等领域的企业发来了招聘意向offer。
其中有不少是知名的上市公司,企业给出的薪酬待遇也很不错,基本上在月薪2万以上,经过了比较以后,她入职了一家从事环保节能政策及规划的咨询评估机构,巨大的市场需求也让陈馨很看好低碳行业的发展前景。
人社部的报告指出,未来5年我国的新兴职业对人才的需求量将超过3000万,其中人工智能人才缺口超过500万,大数据人才缺口为300万,网络空间信息安全人才缺口在200万。
还有数据显示,毕业生们最期待的入职行业是通信、IT、电子和互联网领域,占比超过了25%,当然,上述的这些还只是新兴职业中的一小部分而已,未来还有更多的新就业形态正向我们迎面而来。
相比数字经济的浪潮,年轻人更青睐“铁饭碗”
稳字当头已经成为了相当大一部分年轻人的求职心态与倾向,进入到体制之中去的想法是不少大学生就业时的第一选择,这从每年各级公务员考试的火爆程度就能略见一斑,如2022年国家公务员考试计划招录3万余人,报名总人数超过了200万,创造了历年来的新高。
本次招录一个职位的平均竞争比例在60人以上,最热门职位达到了20000:1,从千里挑一到万中选优,这些数据生动形象地说明了在当前年轻人心目中存在着的一种比较普遍的求职心态,即稳定胜过一切。
吴林在大学毕业时,面临着两个选择,一个是到深圳的一家大数据企业上班,另一个是回到老家,到当地的一家国企工作,前者的福利优厚,月薪上万还有年终奖金,后者的待遇只有前者的一半不到。
不过在反复考虑之后,吴林选择了后者,他认为到私营上班,工资高,但是竞争也很激烈,经常会面临考核和加班,生活压力也大,无论是买房还是租房,都让人难以承受,如果在国企上班,压力就没那么大,而且离家近便于照顾父母,县城里的房价平均在6-7千左右,经济上个人也能承担得起。
虽然体制内的整体福利待遇不是最好的,多处于中等偏上水平,但这类职业最大的优势是稳定有保障,一则是职业稳定,不用担心人到中年的失业下岗问题,二则是工作稳定,既没有在企业那么大的精神压力,也不会经常面临着晚上或周末加班的痛苦。
前不久清华大学发布了2021年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其内容显示,去年签订了三方就业协议的毕业生总数为3600多人,其中去体制内单位(如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等)工作的人数占比接近70%,较2020年上涨了5%,选择自主创业的毕业生相比2019年则下降了近一半。
无独有偶,北京大学去年6月份进行了一次针对2万多名高校毕业生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已确定接收单位的毕业生中,到体制内单位工作的高校毕业生占近50%,无论是50%还是70%,这样的比例似乎都显得过高了。
这意味着众多的民营企业和私营企业在吸引和招募一流人才方面的难度在增大,并且体制内具有较强的稳定性,从人才培养的宏观层面来看,这不利于推动人才的跨界交流和促进各行业的均衡发展,因此这方面也许是未来需要我们认真思考并逐步完善的重要课题。
供需矛盾日益突出,立足自身找准定位很重要
今时已不同往日,现在高等教育早已进入到全面普及的阶段,大学毕业生也从上个世纪的凤毛麟角和天之骄子,逐渐演变为今天的普罗大众和泯然众人矣,再加上当前的经济正从高速度增长转向了高质量发展阶段,产业及供应链在加速重构,新业态与新科技也在茁壮成长,由此也延伸出了许多崭新的产业形态、组织模式和就业机会。
「于见专栏」认为,当前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呈现出总体供大于求、新兴前沿领域供不应求的结构性供需矛盾与特点,这些因素给就业市场与人才供求关系带来了深刻的变化和变数,年轻人们也在这场纷繁起伏的变革浪潮中寻觅着适合自己的职业定位和就业取向。
格局决定市场,市场决定就业,现在飞跃发展中的国内市场对海外学子的吸引力是在逐年增加,去年末全球化智库与领英联合发布了《2021中外高校毕业生职业发展规划与展望》的报告,其中的数据显示,无论是国内大学的毕业生,还是留学国外的森森学子,愿意在国内开始人生首次就业的毕业生就占了总人数的75.34%。
报告指出,目前已经形成了先出国深造,然后回国就业这样一个良性的人才流动模式,这反映出年轻人对国内蒸蒸日上的经济走势及就业形势的认可与信心,同时这也意味着,未来的就业竞争格局将会愈发地激烈。
无论是本土,还是海归,在职场上,学历和毕业学校都是第一位的求职要素,它决定了求职者的成功机率和就业后相应的福利待遇,前不久,北京大学“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调查”课题组发布了对2021年高校毕业生就业情况的调查结果。
调查显示从学历层次来看,去年博士、硕士、本科、专科毕业生的月起薪平均值分别为14823元、10113元、5825元、3910元,若从学校类型来看,一流大学、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和普通本科院校的月起薪值分别为10827元、7346元和6043元。
「于见专栏」认为,文凭的含金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人生第一步的薪酬待遇,但是在求职的道路上,由于每个人的情况都是各不相同的,作为求职者而言,应当知道自己需要什么和什么样的职业才是最适合自己的。
具体来说,就是要立足于个人的特长与优势,在充分了解求职目标、岗位需求和专业匹配程度的基础上,既不随波逐流,也不眼高手低,应本着有的放矢、有所取舍的心态,去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发展机遇。
同时我们也应当看到,人生既是一场旅行,也是一种修行,起跑比别人慢点不要紧,成功的关键还在于后半程的坚持、奋进与付出,只有通过学习不断地提升专业能力和综合素养,找到更精准的职业发展方向,也才能开启个人的美好职业前景。
结语
对大多数人而言,每个人都想张开青春的翅膀,在未来的天空尽情翱翔,具体来说,就是通过一份理想且稳定的工作,给自己带来一定的社会认可、价值认同、经济回报和个人成长空间。
然而在职业的需求端,代表着新潮流、新科技和新需求的新职业也如雨后春笋般地不断涌现出来,尤其是高价值的数字新经济已成为助力产业链高质量发展的催化剂,面对理想憧憬与现实能力之间的差距,很多人也因此陷入了迷茫和焦虑。
但我想说的是,在这个日新月异的伟大时代,我们每一个人都应当努力去适应和拥抱这种不确定的变化,来为自己赢得更多的多元化成长机会,无论是白领蓝领、回归体制,还是外卖家政、自主创业,只要是适合自己的平台,那就是最好的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