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资讯

刘中民: 关于中东研究“三大体系”建设的若干思考

当前,中国的中东研究作为历史学、政治学、经济学、宗教学、外国语言文学,以及新近设立的区域国别研究、国际事务等一级学科内的重要研究领域,已成为哲学社会科学的组成部分,并且已初步具备探讨中国特色中东学建设的可行性和可能性。以下就中东研究的“三大体系”建设提出若干个人想法。 首先,以中东研究为经、以不同学科为纬,建设从交叉融合到日趋独立的学科体系。当前中国中东研究涵盖的学科主要包括三大门类:语言科学,主要是外国语言文学学科下的中东国家语言二级学科(如阿拉伯语、波斯语、土耳其语、希伯来语);人文科学,如世界历史、哲学、宗教等学科;社会科学,如政治学(特别是国际关系学、国际政治学、外交学等二级学科)、经济学(特别是外贸、金融等)以及其他社会科学下的关联研究。但是,当前中东研究学科建设存在的问题是语言、人文、社会科学三大学科领域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彼此孤立和割裂。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那样:“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已基本确立,但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是一些学科设置同社会发展联系不够紧密,学科体系不够健全,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建设比较薄弱。” 近年来,国家先是在外国语言文学、政治学学科下分别设立二级学科——区域国别研究;2021年末,区域国别研究又成为一级学科。国家在学科建设领域不断进行调整,最根本的目标是突破学科壁垒,推动区域国别研究特别是人才培养体系的形成。但是,跨学科研究注定是中东研究等区域国别研究的先天属性。在中东研究的学科建设中,应该以中东研究为经、以不同学科为纬,建设从交叉融合到日趋独立的学科体系,其内容是中东研究联结不同学科内具体研究领域的经线,语言科学、人文科学、社科科学等学科是承载中东研究的学科载体,最大的任务是实现跨学科的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从短期看,本科专业教育阶段可能仍需依靠现有专业进行人才培养,而在研究生教育中则应着力开拓跨学科的人才培养,如目前清华大学的发展中国家研究项目旨在实现人才培养的学科融通。未来待条件成熟后,应通过科学规划建立融通语言科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的“中东学”,并进行学科和专业设置,中国的“中东研究”才有可能走向“中东学”。在此过程中应特别注意科学规划、先行先试、突出重点,避免一刀切和一窝蜂式的走过场。 其次,建设以理论创新为根基,统筹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政策研究的中东研究学术体系。长期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中东研究在各自的学科领域形成了一系列具有学术深度的研究领域,其内容涉及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历史、宗教等领域,特别是在现代化、文明交往、民族国家建设、政治和社会思潮、民族宗教问题、社会问题等领域产生了一批学术专著。但是,中国中东研究的研究议题仍深受西方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理论性、原创性不足的问题,突出表现为“重描述解释轻学理分析”“重动态跟踪轻理论建构”等缺陷,这些显然制约了中国中东研究学术体系的建设。 从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政策研究的关系来看,也存在彼此割裂、各自为战、相互轻视的问题,质量和创新是所有科学研究的灵魂所在,中国中东研究应着力建设以理论创新为根基,统筹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政策研究的学术体系。 最后,建设体现“中国立场、中国智慧、中国价值”的中东研究话语体系。中国的中东研究与中国的中东外交密不可分,并且形成了中国中东研究的独特话语体系,是中国价值观念、外交原则的深刻体现。如改革开放前的中国中东研究核心话语是民族独立解放,反殖、反帝、反霸,尤其是毛泽东主席提出的“三个世界”“中间地带”理论等都对中东研究发挥了重要指导作用;改革开放后,邓小平同志的和平发展时代主题观、和平解决国际争端等重大理论,都对形成中国中东研究的话语特色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外交思想中,提出了一系列对国际体系、全球治理、中国外交的重大论断,其中也包括对中东问题性质和出路,中国中东外交身份定位、理念、政策等方面的重要论断。例如,在中国中东的政策举措上,“坚持从事情本身的是非曲直出发,坚持从中东人民根本利益出发。我们在中东不找代理人,而是劝和促谈;不搞势力范围,而是推动大家一起加入‘一带一路’朋友圈;不谋求填补‘真空’,而是编织互利共赢的合作伙伴网络。”针对中国在中东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和参与中东事务的身份,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确立和平、创新、引领、治理、交融的行动理念,做中东和平的建设者、中东发展的推动者、中东工业化的助推者、中东稳定的支持者、中东民心交融的合作伙伴。”关于推动中国与阿拉伯国家关系发展的目标和方式,习近平总书记表示“中方愿同阿方加强战略和行动对接,携手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共同做中东和平稳定的维护者、公平正义的捍卫者、共同发展的推动者、互学互鉴的好朋友,努力打造中阿命运共同体,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贡献。”关于文明和文化,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倡导文明交流互鉴,开展增进友好行动”。由此可见,坚持公平正义、倡导相互尊重、坚持对话协商、重视发展合作、倡导互利共赢、主张集体安全、促进包容互鉴等构成了中国关于中东政治对话、经济发展、安全机制、文明交流等方面的话语体系。 总之,建设哲学社会科学的话语体系,就是“要围绕我国和世界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着力提出能够体现中国立场、中国智慧、中国价值的理念、主张、方案。”这同样也是中东研究话语体系建设的指南。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立场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教育资讯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