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资讯

以开放合作姿态, 推动职业教育更有“国际范儿”|代表委员议政录

▲2022年3月2日,在湖北恩施宣恩县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学生观摩植保无人机飞行操作(无人机照片)。图/新华社

作为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职业教育是培养技术技能人才、促进就业创业创新、推动中国制造和服务上水平的重要基础。

但相比普通学历教育,我国职业教育国际化水平总体还不高,国际化技能人才培养仍是短板,国际交流合作规模需进一步提高。

为了适应当前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满足市场对人才格局提出的新要求,首先就需要尽快完善职业教育法规体系,健全高职院校教师职务(职称)晋升制度,完善职业本科教育相关的政策措施,加强解决困难和问题的协调机制。

以制度建设保障职业本科试点,打造我国职业教育“整体规模化、个别特色化”的发展格局,形成高等职业教育规模化发展、高等职业本科特色化布局,实现高等职业教育地区美誉的目标。

同时需要完善高职院校“1+X”证书制度的内涵。试点“德+基+能”三者融为“1”证书的学业制度,根据“德+基+能”三方面综合情况,真实反馈为“1”证书,包括毕业证、结业证、肄业证三个类型。

“德”指品德、职业道德;“基”指基础、基本理论;“能”指技能、实际操作。三者结合,讲究能为先、德为根、基为本的原则,发挥院校特色,强调技能实操,支持走出校园、走进工厂、放开书本、贴近岗位的方式,引导学生重视实操、热爱学习。

参考普通高等院校学科门类学科目录的形式,形成高职院校自身的技能门类二级技能目录,对一、二级技能目录配置相对应技能的“X”证书,通过社会需求和行业认可的综合调评,逐步建立和适时公布含金量高、实用性好、针对性强的“X”证书。

▲2021年9月3日,在服贸会上,北京市商业学校的同学在进行豆沙裱花展示。新京报记者李木易摄影

通过建立健全备案制度,加强对高职院校留学生学业过程的有效监管,增强高职院校在国际上的竞争力。引导高职院校把强势专业、优势专业、特色专业对留学生开放,培育具备国际竞争力的实操性人才,并通过备案制度把关,杜绝高职院校“一名留学生一个专业一张文凭”的培养模式。

在教学方面,开展同一专业国内国外的横向比较,对师资力量、教学条件、教学质量、教学成效进行过程监督管理。如针对学历生的生源,落实高职院校对应语种专兼职教师的足额配备,保障留学生技术技能的专业学习,保证课堂上全英文等进行课堂教学。并在一定程度的差别化毕业模式下,规范落实好留学生中短期留学生、长期留学生、学历生、进修生的差别安排。

为提升地区职业教育发展水平,还应推动民办非营利性高职教育与公办院校一体化发展,试点在两者经费上同步的审计制度。以此有效杜绝资金挪用风险、提升教学条件、减轻学生负担,推动职业教育整体健康发展。同步试点设立民办高职院校教师工资参考公办的福利经费保障制度,促进基础教育资源均衡与流动,为民办职校与公办职校之间优秀教师交流奠定基础。

而在新形势、新格局下,加快国际化技能人才培养,是为我国职业教育“补短板”,也是职业教育现代的重要内容。

弥补职业教育“国际化”短板,就要加快探索国际合作办学的路径,在专业建设、师资队伍等方面加快国际合作,实现技能人才跨文化能力培养,加快人才培养标准与国际接轨,积极开发国际通用的课程体系,探索境外办学、线上教学。

尤其是在当前形势下,培育职业院校“走出去”国家品牌,要重点满足“一带一路”建设需要。可以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职业教育机构交流合作,探索实施“一带一路”技能人才订单式培养。

总之,传统的技能人才培养已难以满足新时代的发展需求,瞄准全球技术变革和产业优化升级的方向,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在职业教育专业课程设置上加快“升级换代”,由普通技能人才培养向技能型创新人才培养转变,方能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的有效衔接。

与此同时,还要积极推动职业教育更有“国际范儿”,要以开放合作的姿态提升职业教育现代化水平,让更多人向高技能人才转变,让现代职业教育有效助推我国技术进步和现代化强国建设。

新京报特约撰稿人|谢德体(全国人大代表、西南大学教授)编辑|何睿校对|李立军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教育资讯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