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把哲学的理论性理解为无用性或无实用价值性,把哲学的应用性理解为有用性或有实用价值性,那么任何一门学科都有理论形态的无用性和应用形态的有用性。哲学学科不是唯一的理论性和抽象性的学科,非哲学学科不是唯一的应用性和具体性的学科,对任何一门学科进行理论性和应用性或无用性和有用性的划分都遵循科学哲学的相对性原理,哲学学科偏向于理论性、系统性和抽象性,但“哲学三性”不是哲学属性的全部,哲学通过模式或格式转换表现它的应用性、零散性和具体性。非哲学学科偏向于应用性、零散性和具体性,但“非哲学三性”不是非哲学学科属性的全部,非哲学学科通过格式和模式转换表现它的理论性、系统性和抽象性。
等效论在理论物理学主要表观为相对论,在社会心理学的表现之一可以简单地概述为“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在一种国际关系背景下发生的事件在另一种国际关系的背景下也可能发生;在一国发生的事件在另一国也可能发生;在一个人身上出现的事情在另一个身上也可能出现。人们表达的喜悦和忧虑情绪在现代的交往社会中产生于“触景生情”的交感情节,但每个人有不同的个性心理,每个集体、民族和国家有不同的集体文化、民族和国家文化。社会和人生在时间的长河中不是简单地表现为重复,文化和经验可以传承和学习,历史遗憾和现实缺陷可以避免和减少,社会进步呈螺旋式上升的曲线,社会发展好似回到了原点,但不是在原地踏步。
理论哲学和应用哲学的划分与理论科学和应用科学的划分适合科学哲学等效论的共性原理或共性论的等效原理。理论哲学不是比诸如理论物理学和理论经济学带有更多的理论性或无用性,同样,应用物理学和应用经济学不是比应用哲学有更多的应用性或有用性。哲学和科学的分科与劳动的分工有历史和逻辑关系的一致性,学科分科和劳动分工适合科学哲学一致性的等效原理或等效性的一致性原理。学科分科推动了科学发展,劳动分工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而劳动分工和学科分科共同推动了人类文明的发展。马克思主要研究了劳动分工发展史,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和文化学可以从研究学科分科发展史开始。
马克思在劳动分工理论的基础上完成了哲学经济学或政治经济学的巨著《资本论》,人类实践不断丰富了马克思的科学社会主义和科学文明主义学说,人们在网络化、智能化、数据化“技术三化”的20和21世纪通过集体实践或“共享”经济和文化的方式谱写了科学文化学和科学文明学的交响曲《科学论》。在传统的商品经济时代,货币和科技相互渗透、转化和促进,在现代的市场经济时代,资本和科技成为了推动经济和社会全面发展的“两个车轮”。学科的分科、劳动的分工、资金和技术的分离遵循科学哲学的分割原理,反之,学科的融合、劳动的协作、资金和技术的协同遵循科学哲学的不可分割原理。分割原理和不可分割原理组合为科学哲学的“合分原理”或“分合原理”。
科学哲学的等效原理是在无差异原理和差异原理的基础上通过悖论原理的对立性和互补原理的统一性形成的,同样,科学哲学的分合原理是在分割原理和不可分割原理的基础上通过悖论原理的对立关系和互补原理的统一关系形成的。悖论原理是反等效原理的延伸,互补原理或叠加原理是等效原理的倍增或乘数形式,从等效原理推导了分合原理或合分原理,从而诠释了广义等效原理作为新科学哲学第一性原理的含义。科学哲学的不可分割原理或合成原理在化学上具体地表现为化合反应,科学哲学的可分割原理或分解原理在化学上具体地表现为分解反应。
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经过化学反应生成一种新物质的反应被称为化合反应,一种是氧化还原反应,一种是非氧化还原反应,氧化还原反应和非氧化还原反应适合科学哲学化合论的等效原理。化合反应的特征是多种物质变成一种物质,A十B→AB。比如:很多金属能跟氧气化合为金属氧化物;很多非金属能在氧气中燃烧,产生非金属氧化物。由一种物质反应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新物质的反应被称为分解反应,只有化合物可能发生分解反应,一种是氧化还原反应,一种是非氧化还原反应,氧化还原反应和非氧化还原反应适合科学哲学分解论的等效原理。分解反应的特征是一种物质变成多种物质,AB→A十B。比如:一种是化合物分解为两种单质,像电解水产生了氢气和氧气;一种是化合物分解为两种化合物,像碳酸钙通过高温分解为一氧化钙和二氧化碳;第三种是化合物分解为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第四种是有机物的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