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资讯

以优秀人才撬动艰苦行业“进阶”

去年7月,教育部在发布的《高等学校碳中和科技创新行动计划》中提出,引导高校把发展科技第一生产力、培养人才第一资源、增强创新第一动力更好地结合起来,为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提供科技支撑和人才保障。

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碳达峰、碳中和的重大战略部署,对传统煤炭行业高校的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提出了新要求。进入煤炭工业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机遇期后,煤炭行业存在人才结构性过剩和短缺并存、领军型人才和高质量人才紧缺等问题。“双碳”目标下,煤炭行业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科技创新。

“创新的根本在人才,培养创新型人才是国家、民族长远发展的大计。”中国矿业大学校长宋学锋说,“国家实行高校毕业生自主择业以来,采矿、安全、地质、测绘等艰苦行业所需的主体专业一直存在着优质生源不足,学生行业使命感不强,专业思想不稳,培养模式与行业发展需求吻合度不高的‘四不’现象。”

煤炭是国家能源安全的“压舱石”。中国矿业大学致力于为煤炭行业输送顺应时代之需的高质量人才,为此面向艰苦行业,开展人才培养提质行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打造引领未来科技发展和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教学科研高地。

据介绍,中国矿业大学校依托国家“双一流”学科(矿业工程、安全科学与工程)和江苏省优势学科(测绘科学与技术、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汇聚优质教育资源,提出了“价值引领、需求导向、产教融合、学生中心、精培优育”的育人理念,构建了“书院制、导师制、学分制”“塑价值、厚基础、重交叉、强创新”的三制四维培育方式,建立了“思想政治引导、动态调整管理、创新能力提升、国际合作交流、学生成长激励、开放协同育人”的六位一体保障机制,凸显出“浸润式思政教育、宽厚式基础教育、融合式专业教育、开放式国际教育、贯通式精英教育”五大培育特色,为艰苦行业培养了一大批“学得实、留得住、用得上、干得好”的行业优秀创新人才。

1.强化使命激发内驱力

2021年,中国矿业大学智能采矿班本科毕业生李彦琪选择了奔赴基层一线,到陕煤集团神木张家峁矿业公司工作。“响应国家号召、扎根基层,为保障国家能源需求而奋斗,就是最适合我的选择。”李彦琪说。

李彦琪告诉记者,在专业学习过程中,老师经常向大家讲述自己在井下搞科研的经历,而在山东能源新矿集团翟镇煤矿实习的所见所闻,更让他对投身煤矿现代化建设充满了期待。

“煤矿开采发展到今天,机械化程度高、安全有保障,离不开矿大采矿专业一代代毕业生到煤矿奉献青春、建功立业。”李彦琪决心留在基层,“我要接过学长、前辈们的接力棒,用我所学助力煤矿智能化发展。”

近年来,中国矿业大学以国家艰苦行业高质量发展和学校“开发矿业、开采光明、建设祖国、造福人类”的使命为导向,构建了“思政课程—课程思政—特色通识课程—主题教育活动—课外创新实践”全链条、强融合的行业使命感教育体系。

中国矿业大学党委书记刘波、校长宋学锋担任艰苦专业学生班主任;建设《走进矿山》等特色通识课程;开展矿业报国、越崎精神、杰出校友讲堂等主题教育活动;开展“走进一线、解决难题”的创新实践,提升学生专业自豪感。2017年起,中国矿业大学在全校教学中探索开展“动力中国·课程思政”示范项目建设。

在面向采矿、土木、交通运输等专业开设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必修课“工程力学B(2)”课堂上,力学与土木工程学院副教授董纪伟和学生分享道:“钱学森是我国著名的空气动力学家,由于他的回国效力,中国导弹、原子弹的发射向前推进了至少20年。以‘爱国、奉献、求真、创新’为标志的钱学森精神,是他留给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

全员、全课程的大思政教育体系,把爱国、担当、奉献的种子播撒在学生心里。

2020年,在第二十届全国青年岗位能手评选结果中,合肥市测绘设计研究院职工、中国矿业大学测绘工程专业2007级校友吕之丰光荣上榜。

“大学时,高井祥教授给我们上的《测量学基础》课程,将理论知识与现实中的事例联系起来,让理论变得易懂,让课堂生动起来,不仅激发了我对专业的热情,也让我明确了求职的方向。”吕之丰说。

截至目前,中国矿业大学艰苦专业毕业生到艰苦行业深造和就业比率达82%,国有大型煤炭企业的总工程师、矿长以及技术骨干绝大部分由中国矿业大学培养。他们中有的获得了全国五一劳动奖章,有的成为全国应急管理系统先进工作者。

2.个性化培养提高吸引力

3月1日上午,孙越崎学院2018级本科生李炳宏刚刚结束了“博士英语—学术论文写作”研究生课程的学习。受益于学校本硕博贯通培养的政策,李炳宏已经获得了采矿工程免试推荐直博生的资格。

“我现在虽然还是一名本科生,但已经可以在学习本科课程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学习能力和研究方向,开始硕博阶段的学习了。”李炳宏兴奋地说。

这学期,李炳宏选修了“矿山科学研究方法”“矿山灾害防治理论与技术”“矿山生态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等研究生课程,提早进行了科研基础知识学习。

这样的学习方式,得益于中国矿业大学推行“学分制”管理的培养模式。据了解,中国矿业大学推行一人一课表,打通本、研两阶段核心知识体系,实施融合式专业教育,建立跨学院、跨学科、跨专业、跨年级交叉选课机制,提高了艰苦专业对学生的吸引力。

此外,中国矿业大学选聘由院士、教学名师、长江学者等组成的导师队伍,全程个性化指导学生,因材施教,实施本硕博贯通培养。

除推行“学分制”管理外,个性化培养还体现在中国矿业大学实施的“书院制、导师制”上。

学校成立了学生社区党工委,实施“党工委—分党委—楼宇工作组—楼小组”四级工作体系,建立不同学科学生共同生活的书院制学习型社区,常态化开展导师有约、教授沙龙等师生交流活动。

中国矿业大学化工学院辅导员戈振州介绍,沙龙活动面向不同专业、不同年级,设定专门主题,围绕学生关注的学习生活、生涯指导热点,架起了教授和学生无障碍沟通的桥梁。

“我本科阶段参加了本科生创新科研项目,研究方向是煤炭石墨化和应用。我非常希望继续探索这个方向,将来在本专业深造。”2021年12月24日,在矿大杏苑1号楼学生公寓里,中国矿业大学2019级矿物加工工程专业郭志伟和其他30余位专业同学正在参加学生社区党工委开展的教授沙龙活动。

中国矿业大学化工学院教授、2021年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段晨龙走进学生社区,与大家面对面交流。

通过和老师的交流,郭志伟了解到,学校矿物加工专业的老师们是国家矿物加工科研领域的领跑者,他们的科技创新帮助矿物加工行业迅速赶超世界平均水平,让“中国煤”得以标准化和更好的选别利用。“原来矿物加工的作用这么大,我可得把专业知识学好了。”郭志伟说。

3.研学交融增强创新力

2021年6月,智能采矿特色班的首届毕业生顺利毕业。

3年前,中国矿业大学组织全国40多个高校、科研单位以及煤炭企业,研讨达成我国第一个智能采矿人才培养共识,并在全国率先创建了矿业工程国际班(采矿方向)、智能采矿班、智能地质工程班。

去年毕业时,中国矿业大学第一届智能采矿班班长郭春福带着对能源领域的热爱,放弃了保研资格,加入中煤能源集团刘庄煤矿,穿上工装,成为一名生产队技术员。“煤矿正朝着智能化发展,迫切需要专业人才。”郭春福表示,“这也为我今后的成长提供了机会。”

中国矿业大学对智能采矿人才的培养还在升级。2021年,智能采矿专业正式列入《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的新专业名单》。近期,中国矿业大学获批新增了智能采矿工程本科专业。

如何实现研学交融,提升“创新力”?中国矿业大学教务部副部长石礼伟表示,中国矿业大学构建了以塑价值为引领、以厚基础为支撑、以重交叉为手段、以强创新为驱动的四维培育方式。

中国矿业大学碳中和研究院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李世航就是在“塑价值、厚基础、重交叉、强创新”的培养模式下成长起来的“90后”教师。

2014年,面对保研专业的选择,矿大数学专业的李世航选择了本校的安全科学与工程专业。

“本科期间我辅修了安全工程相关课程,想为井下粉尘治理尽一份力。”硕士博士期间,李世航锚定目标,作为主要参与人研发了“长大隧(巷)道干式过滤高效除尘系统”。如今,干式过滤高效除尘器已在全国百余家煤矿投入使用,成为矿工在井下掘进工作面的重要“健康防线”。这一成果也获得了第十五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全国一等奖、江苏省特等奖。

最近,采矿工程2019级直博生马军强获得国家公派出国留学资格,计划下半年出国留学。

马军强告诉记者,这已不是他第一次出国留学了。早在本科大三和大四时,他就先后到美国科罗拉多矿业学院和英国约克大学进行过海外实习。

据介绍,中国矿业大学发起成立了国际矿业、能源与环境高等教育联盟,是国内唯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矿业工程教育能力中心旗舰高校。

同时,中国矿业大学实行了暑期海外实习实践培养计划,提升学生的国际视野和交叉复合创新能力。

4.校企协同提升支撑力

早在2012年,中国矿业大学就发起成立了煤炭高效安全开发协同创新中心,牵头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安徽理工大学等8所煤炭特色高校,跨领域、跨学科、跨学校选拔培养卓越采矿工程师,并与国家能源集团、中国煤科等数十家大型煤炭企业合作,建设了200多个产教融合实践基地,及时反映行业技术发展对知识与技能的需求。

现就职于中煤西安设计工程有限责任公司从事煤矿设计规划的白东尧,研究生毕业于中国矿业大学。

受益于矿大发起成立的煤炭高效安全开发协同创新中心的平台,在西安科技大学采矿专业就读的白东尧,在大三时通过选拔获得了到矿大卓越采矿工程师班学习的机会,后来又保送至矿大采矿专业。

在协同创新中心培养机制下,和白东尧一样来到中国矿业大学学习的,还有山东科技大学采矿工程专业的唐伟。如今,他已成为中国矿业大学安全工程专业博士二年级学生。

“业内一流的师资、深入现场的实习,让我真正理解了煤矿安全的意义。目前,我正在从事矿井瓦斯防治的学习和研究。”唐伟很庆幸自己找到了喜爱的研究方向。

据统计,2012年至2016年的5年中,煤炭高效安全开发协同创新中心(后更名为煤炭安全绿色开采协同创新中心)连续从河南理工大学、山东科技大学等高校选拔了71名本科生进行培养。毕业后,他们中有90%以上的学生进入艰苦行业工作或在艰苦专业继续学习深造。

中国矿业大学还建设了一批优质教育教学资源,支撑艰苦专业优秀创新人才培养。采矿、安全、地质、测绘4个艰苦专业均通过了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均入选国家级首批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国家特色专业和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建成了4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虚拟仿真实验中心;建成了国家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等国家级课程10门次,省级一流课程6门。

据了解,中国矿业大学还积极探索国际合作新模式,与兖矿集团及厄瓜多尔高等理工大学联合创办“兖矿学院”,为兖矿集团在厄瓜多尔的发展提供本土化人才支撑;印度SAIL公司先后派出两批30名管理人员和工程师,到该校开展采矿工程师培训;与巴基斯坦巴奥应用科技大学签约共建中巴矿物资源工程英才中心,为中巴经济走廊的建设提供人才支撑。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教育资讯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