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有不少高校中都在流传着节俭挑战,也算是大学生们对未来生活的一种尝试,毕竟谁也不知道迈入社会后,第一个月挣多少钱。
但是不的不说,这个估计原本很不错创意的初衷,很快就被某些学生带偏了。看到有学生发起了挑战月消费控制1万之内的挑战。what?现在人均中产了?
这是赤裸的炫富了,看这个学生把生活费控制在8000一个月消费了什么?某品牌小吃碟,八折后1599的衣服……让贫困生看了情何以堪。
虽然每个考上大学后的学生,他们所处的家庭各不相同。各个地区的消费水平也各不相同,但是即便是北京、上海这些城市大学生一个月花费1万也能够得相当的滋润。
有人很无聊的做过统计,看看国内大学生大致每个月的消费是多少,最后算下来大概是1500—2000元的水平,这个学生即便是发起的所谓降级消费挑战,也要超过正常学生5-7倍的开销。
这种所谓的节俭挑战,在这些女学生的参与下,已经完全变了味道,有钱没有人说你,但是拿出来炫耀就真的很让人反感了。
按照正常来说,如果是公办高校的话,菜品价格是比较便宜的,如果单算伙食费,1个月1000元就足够了,民办高校的可能要贵一些,但是也不会到离谱的程度。
有做高校餐饮的朋友说:疫情之后,大概家庭收入都有所降低,学生们的消费水平也下降了。每天去食堂吃饭的学生的流水要少三分之一到一半左右。这些学生去哪吃了?要么领优惠券买外卖,要么就直接宿舍里煮面了。生活开销其实并不大。
而这种每月花费上万的节俭挑战,在很多人看来非常可笑,在校园里这样的消费已经算是奢侈消费了。估计95%的家庭可能一个月的收入都没有1万,颇有点高校中的“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味道,一边贫困生不得不想尽办法勤工俭学,一边某些学生炫耀着“节俭挑战”。
虽然这类大学生中绝大多数的都是从小成长在富裕的家庭中,吃喝穿戴的水准都很高。可能零用钱非常的丰富。其家长也秉承着女要富养的态度。
但是这种炫富的作为是令人厌恶的,反倒衬托出其家庭对其教育的缺失。
正常的高校学生消费,应该秉承物尽其用的消费方式,高校学生的活动范围主体还是学校,主要的开销也是吃饭、生活之类。有了生活费,应该做一些合理的规划,而不是大手大脚,一掷千金。
该花的地方花,不该花的地方不用花,炫富攀比在高校中也是一个不好的现象。
我想每个高校学生都会有独立的意识,希望依靠自己而不是全靠家庭来获得自己的收入。完全可以抽时间尝试一下各种的创业手段,说不定在大学期间就先收获了未来就业可能得到的成果。
我偶然间还见到了某个大学生发出了一个帖子,帖子的内容是19岁大学生一年花20万护肤是什么感觉,更为关键的这个发帖人还是个男学生。什么跟什么啊。是我太落伍了?还是这个世界变化太快赶不上进度了?
记得某机构发布了一项关于2021年大学生(本硕博)毕业后的平均工资,全国平均下来是5800元左右。而其中还有一成的本科毕业生月薪不足3000元。按照这种生活标准,真的别活了。
不过有炫耀的,也有真实这么干的,这些学生希望体验一下还是正常消费吧,别把身体搞垮了。
我记得刚毕业那会儿,2002年,之前在大学里的消费大概是一个月400-500元。而工作的第二个月的工资被我整丢了。那个月身上一共有7块多钱,然后也没找家里要钱,天天蹭同学和同事,想想也挺有意思的,7块钱安稳的过了一个月,我是没花钱,同学和同事被我吃穷了。
写跑偏了,回到主题,您怎么看到大学生一个月“节俭”的消费1万这个事情呢?
图源网络,侵删。和你一起看教育趣闻,分享教育理念,了解学科知识
期待您的关注、分享和点评,哦手头宽裕的也不妨打赏个仨瓜俩枣,在这里谢过各位老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