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资讯

学习考试效率上四大陷阱, 大部分的学生都沦陷!

本文共有 5270 字,请耐心看完,你绝对有收获。注:本篇策略、方法,主要是针对应试考试的学习而言。比较适合在校中、大学生以及考证的社会人士。

以下正文:

曾经有一个广为人崇拜的学神——加拿大的斯科特·扬(Scott Young)。

一个一年时间,学完了麻省理工大学四年,33 门计算机课程的牛人。

你认为,自己有没有可能达到这种高效学习的境界?

相信很多人的反应都是,这些都不是人能做到的啊,他肯定是智力超群,像我这种智力平平的人,是永远不可能达到这种水平的啊。

我在上大学之前,也跟大多数人一样,认为,一年可以学完四年大学课程的事情,对我来说,是天方夜谭。

是无法想象的。

但是,我这个人天生好奇心重。

上了大学之后,忘了是在哪本书里,看到一段,也是描述一年可以学完四年大学课程的神人。

然后,就对高效学习方法,进行了大量的探索、实践。

最后,发现,这不是不可想象,只是自己“想不到”而已。

我是一个比较笨的人。

为何这么说呢?

因为,我上的大学不过是所二流大学,还是我参加了两次高考的结果。

我自认为我一个是真没什么读书天赋的那种人。

初高中的时候,别人一般最晚也就奋战到十二点,而我经常在路灯底下都要学到凌晨一两点才睡觉。

然后,正常情况下,每天准时5 点 50 起床继续刷题。

我那个时候的信条就是:勤能补拙

但是,非常可悲的是,我的学习成绩跟我的努力并没有成正比。倒是,身体严重透支。

高考考了两次,才进一所二流学校这事儿,让我曾经一度严重怀疑自己的智商。

不过,也正是这种打击,穷则生变,才会有后来对学习方法论的重度好奇心。

于是,才有机会发现了“学神”之“不神”的学习真相。

最后,得出一个结论:勤并不能补拙,能够补拙的,唯有策略与方法

所以,在这里写这篇文章的目的就是给那些努力了,却不得回报的同学开一扇窗。

“ 学神 ” 之 “ 不神 ”

上面,我提到,加拿大的斯科特·扬(Scott Young)这个人。

他专门写了一本学习方法论书籍,来分享一年时间学四年 33 门计算机课程的心得方法。书名《如何高效学习》。

在书里面他讲了大量实用的学习方法技巧。

的确是一本实战经验之谈,是值得一读的。

不过,如果你想像他那样神速的话,他讲的这些方法,是无法帮助你实现的。

因为,他更多解决的还是,“如何学得更好、更深”的问题。

至于,他为何可以一年学完四年的大学课程?在书里面,他并没有明确提及。

他为什么不说?

或许是他没有意识到,或许是因为,真相说出来,太平常,反而没什么可说的了。

那在这里,我可以告诉你真相。

很简单:因为他是自学的。

他讲的那些牛逼的学习方法,可以让你学得更深,是不争的事实。但是,真正成

就他一年学那么多门课的,则不是这些方法。就是他选择了在家自学的方式。

很多人不知道,在家自学(当然前提是具备自我管理)的人,相比,在学校吃大

锅饭的学生,其实有着很多天然的高效率优势。这才是,斯科特·扬一年能学完

四年内容的关键重点。方法只是锦上添花。

那到底是哪些优势呢?

这就需要我们先把在学校吃大锅饭的学习效率陷阱给看清楚。

有哪些陷阱?一共是四个。

陷阱一:坐班式听课,史上最低效率的学习模式

在传统的学校班级教学中,你跟着老师走;老师跟着教学大纲走。

大纲是怎么走的呢?是把系统的知识点,掰成了无数的简单碎片和严格的一、二、三学习步骤。

然后,老师教学呢,会非常严格地按照教学大纲来。他让你一定要先搞懂一,再学二;一定要明白二,再学三。

这看起来是科学设计,但实际上,是非常低效的一种学习方式。

学习跟学车是一个道理。

如果是别人手把手教你怎么开,可能对方讲得越多,你越手无足措。

很多初学车的小女孩被教练骂得一把眼泪一把涕。

本来不笨的,都让教练给骂笨了。

最后,他觉得你真是笨到不可救药。

而你呢觉得他简直可恶至极,根本就不懂我的痛点,教不到点上。

然后,心理上,还和教练杠上了。

但是,事实上,如果让你自己先在那里折腾,不懂时,自己跑来问老司机。

这样的话,你其实很快就会会的。

想想当初你学自行车的场景:有人给你指指点点的时候,觉得自己总摸不到窍门儿。

终于,你把那个给你扶车的人弄得没耐性,走开了。

你愤然要自力更生。

于是,你自己在那里东整,西整。不知不觉的会了!

为什么会这样?

因为,人学习的顺序是一二三的步骤,但是,理解和消化知识的顺序,却很多时候都不是一二三的步骤。

有可能是三二一,二三一,甚至可能是五四三二一的顺序。

就像你一年级抓破头皮也没有搞懂的问题,到了四五年级,仅仅因为年龄和阅历增长,一瞬间就懂了。

但是,传统教学模式,并不会照顾你这种吸收顺序。

一定要你在每个点上都死磕,直到把它弄懂为止。

结果,这种强按头喝水的模式,磨得你学习热情和兴趣全无。

你的时间,就是在这种无趣的煎熬中,大量浪费掉了。

你观察一下自己和身边的同学,一堂课程,你全神贯注听课的时间有多少?

遇到枯燥乏味的课,恐怕,至少有十几二十分钟,你不是在开小差,就是在跟自己的小猜作思想斗争。

我们不算多的,一堂课浪费 10 分钟,一天十节课,100 分钟。一个学期下来,你在这上面,就浪费掉了 200 个小时。注意,这还是非常保守的算法哦。

这是其一,还有其二,老师为了照顾大部分同学的进度,很多时候,你早就懂了的知识点,还得陪着反复磨耳朵。

那么,你又可以算算,一个学期下来,你又会浪费多少时间?

要避免这个坑,唯一的办法,就是不要完全跟着老师的进度走。想尽一切办法,尽可能按照自己的学习节奏来。

当你按照自己的学习节奏来时,有两大好处:

第一,你不必再为已经掌握的知识重复买时间单。

第二,很多老师可能要讲好几节课程的知识点,但是,你完全可能一天就搞定。

实际上,你去观察学霸、学神一级的人,他们通常都有一个共同点:很多时候,都在自己学自己的。而老师,对他们的这种行为也是默许的。

有人就担心,没有跟着老师走,有很多核心关键的地方,我错过了怎么办?

其实,你根本不必担心这个问题。

因为,你自学的节奏会更快,赶在老师前面,对新知识的重点核心是有感觉的。

当老师,讲到此处时,你再回过头来仔细听一下,听课效率反而更高。

另外,就算你错过了某些课本上没有提到的重点,总有一天,你会在某道题上因为错过的这个重点而犯难。这个时候,再找老师答疑解惑,一下就补回来了。

这就需要你重塑两个学习观念:

一是,相信自己有绝对超过你想象的强的自学能力。

我高中时候的数学老师就深谙这个道理。

他只在关键点的地方讲一下,留了很多时间给我们自学。

于是,整个班级形成了一种你追我赶的自学风气。

整个三年的高中数学,大半都是自学下来的。

所以,自学在班上就成了习以为常的事情了。

二是,老师对你最重要的功能不是教学,而是答疑解惑。

事实上,古代的教学模式就是这样:老师提问,学生自学,寻找答案。然后,讨论,老师答疑纠偏。

比如,我们中国的《论语》,《传习录》等,就是在这种学习模式下的课堂记录。这样,自己的学习热情、探索热情、主动性都上来了。

效率,也自然就上来了。

陷阱二:认真完成作业等于认真浪费时间

从小,我们就被教育要认真完成作业。

什么叫“认真”?

把所有的练习题的空都填满,这是评判你认真与否的基本前提。

空要是没有填满,小学的时候,通常都是要挨批的,这叫不完成作业,就不是好学生。

于是,几乎每个学生在小学时,就形成了一种心理定势——老师给的题都应该做完。

结果,到了中学时代,海量的试卷发下来,尽管老师没有要求你要全部做完,但是,你总感觉卷面上有空,不填满,心理就不踏实。

这又是一个大坑。

每张试卷上,起码有 20%-50%的题目(视练习题的难度而定),是根本不值得你花时间去做的。因为,它们是你看一眼就会的。

如果你看一眼都会做,你还拿着笔在那里写啊写。这跟你把 1+1=2,重复抄一百遍,两百遍有什么差别吗?

没差别。

这没有让你知识增长,没有让你思维升级,没有让你视界拓宽,唯一增加的就是你时间成本。

特别是语文,以及文科的政史地这些科目,你已经会做的,还要去写,那么写得越多,浪费的时间就越多。

如何避免这个大坑?

两个原则:

a 先动脑,后动手

拿到一套习题,先动脑,后动手。即,能在脑子里就做完的题目,坚决不动手。

动手的,必然是,脑子想不清楚的题。这样的话,就把很多已会,对你不再有训练价值的题目,很快就筛掉了。

b 集中突破

很多同学都会额外买辅助习题试卷。一本习题都几十套试题。

在“认真”的心理定势下,一般同学的做法,都是一套做完,做下一套。

但是,真正高效的做法,不是一套一套地做,而是一本一本地做。什么意思呢?

比如,这是一本数学复习题。必定,每套试题,都会有相同类型的题目出现。

这里,假定有一类是关于椭圆的。而椭圆类题,又正好是你的痛点,那么这次你就只盯着每套试卷上有关椭圆的题目做。

直到把这本习题上的所有椭圆类题做完。

然后,再攻克下一个类型的题目。如此,循环。

这跟打仗一个道理。毛主席说,“集中优势兵力攻其一役”,这是当年他制胜的秘诀。

我们学习也是一样的,“集中优势精力攻其一题”,也可以成为你制胜法宝。

这样做的好处就是:

首先,你就很容易对同一类题目的解题思路进行归纳总结,形成系统、全面、深入、稳定的解题思路,并且也很容易记忆牢固。

但是,假如你每套试题都从头做到尾,做完再做下一套呢?

结局就是做完后面的忘掉前面的。你的精力,只是徒劳被浪费。

总之,一个核心原则:你做题不是为了完成作业,而是为了查缺补漏,突破瓶颈,升级思维。那么,所有与这个原则相悖的做法,都要果断抛弃。

陷阱三:笔记中的天坑

初高中的学生,几乎人人都有几大箩筐的笔记本。上面都是密密麻麻的重点、难点、经典例题等。几年中学生涯下来,少说也怕是上百万字的笔记了。

可是这些笔记,真的都是你必须一个字一个字地码才行的吗?

按照我的经验,起码有一半的笔记,都不需要自己动笔。

举个例子。当遇到经典题目时,需要做笔记留存巩固,你会怎么做?

一般同学的做法是把题目誊抄下来,然后把答案工工整整的记录下来。

一不小心,十分钟就过去了。

但,追求高效率的人,是绝不愿意这么去做笔记的。他们会怎么做?

准备一把刀,一个胶水、几只不同颜色的笔。直接用刀把这道题抠出来,往笔记本一贴就完事。

若有参考答案的,也直接抠出来往上一贴就行。

你要抄十分钟的题,我可能一分钟就搞定。

书本试卷,你保存得好好儿的有什么用?到头来,还不是几块钱就卖给废纸厂了。

但是,你把它裁下来贴笔记本上,起码帮助你赢得了更多的时间。

所以,一定要记住:记笔记,不要心疼书本,要心疼你的时间

然后,做笔记,重点也不要放在抄标准答案上,而是放在做批注上。

即认真总结自己的知识盲点,思维断点等等。否则,抄一万遍,你对这道题的理解还是一个水平。

没有用的。

陷阱四:死记硬背,难倒多少英雄好汉

所有的考试,归根结底,不是拼的智力,拼是的记忆力。

有人说不对。初高中主要拼的还是智商。有很多题,你对公式、定理、基础知识理解不深,你就是解不出来的啊。

看起来,好像对,实际上,并不是。无论高考,还是其他的证书考试,并不都是量子力学一样的题。80%以上,都是中档,及以下题目。

对于这些题,如果,你本身就没想好好学习钻研,花功夫,那理解自然就成问题了。

这样的话,再高级学习的方法都没用。这就不在这篇文章讨论的范畴了。

但是,如果你是个努力的人,那么,只要你肯花功夫,对于那基础的 80%的知识点,理解都不会是什么大问题。只是在于,当时你理解了,过后,能不能长期记住这种理解的问题。

很多人的问题其实都是在这个地方——总是在已经会的题目上,经常出现,过后又不会的现象。

特别是那种中偏难,需要多拐几道弯的题,并不是你无法理解。而是很多时候,你当时理解了,下一次碰到,你又记忆模糊。

总是勉强记得好像有个什么巧妙的切入点和用到了一个被忽略的知识点。但具体又想不起是啥。

这种场景,你是不是非常熟悉?

所以,归根结底,这还是一个记忆的问题。

而说到记忆呢,可能 90%的学生,都只会机械重复、死记硬背。光是这种方式,就淘汰了大批的人。

因为这非常考验人的耐性和毅力。初高中的知识,本身就庞杂、细碎,令人昏昏欲睡。

很多时候,你们老师使了浑身解数都没能解救你的昏昏欲睡。而现在,却需要你独自把这些枯燥、乏味的知识给重复背诵 N 遍。

你想,这得多大的毅力和耐力啊!

不过,为了梦想,你终于鼓足劲,耐着性子,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死记硬背地把它背完了。

但,没到一个月,它再次出现时,你又傻眼。

忘了!

这些知识点,就像是一锅烧不开的水。每次,你都只能烧到 90 度。然后,每个下一次,你又只能从 0 度开始烧。

直到把你磨得失去耐性,放弃。

很多同学都不是被知识点的难度打败,而是被知识点的枯燥和低效重复记忆的乏味打败。

所以,其实,在记忆功夫上,又是学霸、学神与学渣、学民的一个很大的分水岭。

要绕开机械记忆的大坑,自然,就不能用机械记忆的方法了。

对于记忆方法这方面,我单独撰文,给同学们介绍一套专门用来训练特工超强记忆力的记忆技术。也就是电视节目《最强大脑》里面那些牛人所使用的记忆术。

这是一套系统的记忆训练技术。

学会了呢,记忆效率比机械重复高出个十倍都是毫不夸张的。

那么记忆这个坑,你就可以轻松填补起来了。

因为篇幅所限,这就不再展开叙述,在后期的文章中会详谈。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教育资讯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