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前段时间,我经常听到身边的一些家长朋友聊到孩子的语文学习问题,很多老母亲对孩子的语文学习感到忧心忡忡。
事实也的确是如此,尽管语文占据了母语的天然优势,学好这门学科似乎是不在话下,但实际上对很多孩子来说,语文几乎是一门最难学好的学科,往往成为孩子学习路上的拦路虎。
也正因为如此,如何对孩子进行语文能力的启蒙,成为当下很多老母亲的热点话题。
现在“双减”新政已经实施了一段不短的时间,大幅减少了校外辅导,教育开始回归学校、回归家庭。对我们家长来说,我们要如何去引导孩子才能学好语文?相信这是很多家长都想要知道的答案。
教育其实也有自身的规律。不管是学什么学科,只要我们能引导孩子充分了解学习规律,找到适宜的学习方法,并科学配置好相关的学习资源等等,都能实现学好的目的。
我在这几年陪孩子一起在学习语文的道路上,感慨颇多,孩子在语文能力上的提升也大大超出了我的想象。我的做法有两个方面。
01 帮孩子建立逻辑思维能力和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要学好语文,需要我们引导孩子做好两方面的工作,一个是建立逻辑思维能力,另一个是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并不像大家所想的那样高大上,其实都可以通过日常的探讨、沟通来获得。以我自己教育孩子的经历为例,我主要是引导孩子去编故事。
编故事和听故事之间有很多相通之处,不过编故事更多体现的是主动创作。我们知道,很多孩子都喜欢听故事,我们完全可以转换一种模式,把孩子爱听故事的兴趣转移到编故事上面,用编故事的形式来锻炼孩子的语言表达和逻辑思维能力。
写作其实归根到底就是把嘴里说的话变成纸上的文字而已。我在坚持几年之后,孩子无论是在语言表达能力上,还是逻辑思维能力上都有了显著的提升,有一个很直观的变化就是没有像班上其他同学那样畏惧写作,在写作水平上已经远超班上的同学。
我们还可以借助手机录音功能,有条件的还可以用上智能录音笔,每次把孩子即兴编的故事记录下来,一方面是为了观察孩子在语言表达和逻辑思维的成长变化,另一方面可以把录音转换成文字,只要稍加整理就是一篇习作,能给孩子带来一定的成就感。
我想强调的是,孩子如果只读课本上的知识,却没有日常的语言表达机会以及大量的阅读,是很难在语言能力上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更别提语文综合素养的提高。换句话说,语言是靠真实环境的使用才能真正激发出能量。
所以,当孩子出现语言和逻辑思维能力不足的时候,我们不妨回忆一下自己在平时是否有意识地引导过孩子讲述一句完整的话、介绍一件完整的事件经过、分享一本书上特别精彩的片段等等。
当亲子之间的这种语言上的平等互动和交流成为常态化的时候,那么,由量变到质变,孩子的语言表达和逻辑思维能力会越来越好。随着这两种能力的提升,孩子的语文素养也随之水涨船高。
02 鼓励孩子经常阅读有深度、有内涵的书籍
很多父母经常抱怨自己的孩子书看了不少,但和没有看书的孩子并没有本质上的区别。
实际上,这种问题主要出在这两点上:一是孩子看的书都是没有什么品位的书;二是孩子并没有真正对阅读书籍产生兴趣,至多是带着一种完成任务的心态去阅读。
以上这两点都要不得,如果发现孩子有这种情况,就需要我们去积极加以引导。
可见,孩子如果不阅读,则无从谈起学好语文。但孩子如果只是随便拿起一本书来阅读,则远远不够,内容浅薄的书籍是无法满足孩子成长的需要,容易造成孩子“营养不良”。
解决办法是,我们一方面需要在孩子的阅读内容上下功夫。也就是说,孩子语文素养的提高要和是否经常阅读有深度、有内涵的书籍有关;另一方面,我们要在激发孩子的阅读兴趣上下功夫,让阅读成为孩子学习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虽然学校老师每学期都向学生推荐了阅读书目,但我认为如果自己孩子的阅读能力已经超越了学校推荐的阅读书目的层次,那么,我们不需要按部就班让孩子去阅读内容过于浅显的书籍,而是要根据孩子的阅读能力发展和阅读兴趣,为他们量身定做一个专属于他们的阅读书单,鼓励孩子去看品味更高、更富有内涵的书籍。
比如,我家孩子在三年级的时候,觉得看老师推荐的书不够过瘾,她想看更高品位、更有深度的书,一些原版大部头书籍常常入了孩子的“法眼”,让她受益匪浅。
短短几年过去了,实践证明,孩子在阅读上已经渐入佳境,也越来越喜欢写作,从来没有把写作视作一种负担。反映在语文成绩上,就是始终在班上名列前茅。
结语
虽然在“双减”新政下很多校外辅导机构都不复存在了,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就不能有所作为,语文的启蒙和学习完全可以融入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去。
比如,我们有意识地通过日常和孩子交流、鼓励孩子编故事等等,为孩子营造一个能促进语文能力和素养提升的适宜环境。
总的来说,只要我们找对教育引导方法,在“双减”新政之下,想让孩子学好语文并不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