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教而育之(教而不育谓之术,教而育之谓之道!聊身边教育,分享育人之道)
近一段时间,“县中塌陷”成了网络热词,什么是“县中塌陷”现象?其实与“县中塌陷”现象相比,“乡中塌陷”现象更加严重,造成“乡中塌陷”的原因是什么?乡镇中学未来的出路又在何方?
什么是“县中塌陷”现象?
“县中”指的是县里的普通高中学校,从2000年左右开始,随着民办学校或民办公助办学模式的兴起,市区或省城的高中学校不惜重金挖走县城高中学校的优质生源,造成“县中”优质生源流失严重,并且在挖走优质生源的同时,还不断的利用“高薪”诱惑挖走县城高中的优质教师,优质生源和优秀教师的不断离开,使县城高中每一年考上重点大学的学生越来越少,当教学成绩越差,就越留不住优秀学生和教师,从而陷入恶性循环,县城高中的教学质量越来越差!形成了以优质教育资源流失和教育质量下降的恶性循环为表现的“县中发展困境”,有人将其比喻为“县中塌陷”。
教育部等九部门曾印发《“十四五”县域普通高中发展提升行动计划》,其中提到,要重视“县中塌陷”现象,解决好“超级中学”、民办高中跨区域掐尖招生,破坏区域教育生态的问题。
其实与“县中塌陷”现象相比,“乡中塌陷”现象则更加严重!
“乡中塌陷”的表现形式是什么?
在每一个乡镇,都至少有一所或几所初中学校,这些初中学校叫“乡中”。
某县共有初中学校45所(含民办初中6所),2022年全县初三学生共有16000余名,在刚刚举行的全市初三年级第一次调研考试中,考试成绩全县前1000名学生中,县城6所初中学校(3所公办、3所民办)共有初三学校近5000名,考试成绩进入前1000名的达到863人,其他39所学校的近11000余名学生,考试成绩进入全县前1000名的,只有137人。
“乡中塌陷”现象与“县中塌陷”现象有相似的地方,表现形式都是大量优质生源和教师的流失,结果造成教学质量落后,从而陷入恶性循环。
农村学生不断流向县城学校,县城就出现了很多“巨无霸”学校,在很多县城学校,“大班额”和“超大班额”现象非常普遍。而农村学校却是一片萧条之象,学生不断流失,老师无学生可教,一些学校甚至有被迫停办的可能。乡镇中学和县城中学教育现状呈现“冰火两重天”的局面。
“乡中塌陷”的原因:老师“双向流出”!
“乡中塌陷”与“县中塌陷”相比,原因不尽相同,造成“乡中塌陷”现象的主要原因,是乡镇中学教师的“双向流出”。
一方面,乡镇中学留不住年轻教师,这些年轻教师不断流向城市学校,可以说是“向上流动”。虽然国家近年来为乡村教师发放了生活补贴和工作补助,但是总体上来讲,习惯了城市生活的年轻教师很难长期留在乡村学校工作,除了工资待遇不高这一因素外,生活条件差、婚姻问题无法解决都是年轻教师离开乡村学校的原因。只要有机会,年轻的乡中教师都会想办法离开乡村学校,或者是考到城市学校任教,或者考上公务员或其他事业单位。
近几年,县城学校每一年暑假都会从乡村学校选拔优秀教师进城,这加速了乡镇中学年轻教师的离开。
另一方面,乡镇中学留不住年龄大的本地教师,这些老师不断流向农村的小学或学点,可以说乡中教师也在“向下流动”。对于乡镇初中来讲,绝大多数为寄宿制学校,因为农村学校留守儿童较多,寄宿制学校教师的工作量相当大,如果身体素质不好,在农村寄宿制学校当个班主任,估计都够呛。而目前的工资制度存在缺陷,全县的中小学老师,不管你在县城,还是农村,不管是在寄宿制学校,还是非寄宿制学校,同教龄、同职称老师的基本工资标准是一样的。
乡镇初中工作量大,工资却并没有小学或学点老师的补助高,不能体现“多劳多得”,对于年龄大的老师来说,乡镇初中的工作太累,于是选择到小学或学点教学,工作量轻松,工资又多,何乐而不为呢。
乡镇初中即留不住年轻老师。年轻老师刚毕业,没什么教学经验,农村学生被拿来“练手”,等有工作经验了,年轻老师又要离开乡镇初中,如此循环往复,乡镇初中的孩子只能被拿来“练手”,教学成绩能提高吗?
乡镇初中也留不住年龄大的老师。这些年龄大的老师大多是土生土长的本地老师,都是这些乡镇初中学校的“中坚力量”,但是由于寄宿制学校工作太累,并且“多劳不能多得”的现状,使他们不断流向小学或学点。
乡镇初中教师“双向流出”是造成“乡中塌陷”的根本原因。
解决“乡中塌陷”的出路在何方?
乡镇初中教师的“双向流出”是“乡中塌陷”的根本原因。如果想解决“乡中塌陷”问题,最重要的是想办法如何把优秀教师资源留在乡村学校,当前,国家实施教师轮岗政策,其目的也是为了让优质师资走到乡村学校,当优秀教师能留在乡镇中学,教学质量的提高才有保障,教学质量有保证之后,农村学校的优质生源才不会流失,这才能进入良性循环。
除了要实施教师轮岗政策外,建议改善乡镇中学硬件设施,尤其是教师生活居住条件,并且要不断提高乡村教师工资待遇,还要区别对待寄宿制学校和非宿制学校教师的工资待遇问题,以体现“多劳多得”原则,相信“重赏之下必有勇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