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2月,有人拍到山东省滕州市的街头出现一位蓬头垢面、衣衫褴褛,交流起来却谈吐不凡的流浪汉。他介绍自己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
视频在社交网络上迅速发酵。很快,有心人发现这个流浪汉不是普通人,正是河南驻马店市汝南县曾经的高考状元常学福。
不禁让人质疑起一句耳熟能详的话: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古往今来,似乎读书意义就是功成名就的开端,人生辉煌的起点。
可常学福的经历告诉我们,读书不是人生的全部。生命的意义与厚度,或许更为复杂和沉重。
身处泥泞,心不染尘
这里是山东省滕州市的一条商业街。装修华美的店铺比比皆是,走在路上的行人来来往往,无一不是穿着光鲜亮丽,洋溢着现代时尚的气息。
站在街边仔细观望,不难发现每个行人手上,都捧着各式各样的手机。小小的屏幕里,是让人沉醉的大千世界,人情世故。
他们的脸色或笑或愁,都来自空气中看不见却无处不在的信息。有研究说,现代人是被手机奴役的一代,可见一斑。
这时,街角隐蔽处出现一个与商业街整体形象格格不入的人,脏乱不堪,看不出原本颜色的衣服胡乱套在身上,黑黄的脸上满是污垢,头发胡须更是因为没有打理,槁枯毛躁,杂揉成一团。
一个脏兮兮的流浪汉。行人纷纷这样想着,向他投去或是厌恶或是同情的目光。无一例外,人人都对他避之不及。
令人意外的是,面对各色眼光,流浪汉照单全收。他坦荡地与人对视,眼里没有羞耻,也没有自卑与局促,反而目光炯炯,流动着淡然的笑意。
有人看到他的不俗,拿出手机对他进行拍摄。他注意到却也没有表示抗拒。面对拍摄者是搭话,他也答得毫不扭捏。
萍水相逢即是缘。两人兴致勃勃的谈起话来。不过一会儿的时间,拍摄者对他大为改观,甚至肃然起敬。这个流浪汉,不简单。
他与拍摄者的对话中,明显能听到一口不带口音标准的普通话。两人的交流,从一开始的寒暄,到深入,流浪汉表现出见识极广的口才。
他剖析时事,也对古籍了如指掌。张口就是四书五经,《左传》的语句也是信手拈来,逻辑清晰,思维紧凑。
一番交流,拍摄者默默败下阵来。说起博古通今,他比不上流浪汉的宽泛。人生哲学,他也没有流浪汉历经风霜的深刻。
言已至此,拍摄者难免想起曾经红极一时的“流浪学者”沈巍。难道眼前的流浪汉,也是遭遇波折流落世间的高知?
心中的疑惑脱口而出,流浪汉爽快承认:“我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
这一说可不得了,不折不扣的名牌大学!考得上这种大学的学生,不说做高精尖人才,怎么也不会落得四处流浪的下场啊。他身上发生过什么改变命运的事吗?
见他丝毫不介意谈起曾经,拍摄者顺势一问。流浪汉好似对这个问题见怪不怪,他豁达一笑,随意道:“我想追求新的生活,想在余生幸福地活着。能够平安、健康、富足、安逸、没疾病没灾难没死亡,这就是自己想要的,并不是以现在有多少钱来衡量的。”
拍摄者沉默片刻,不再继续追问。古话说:书尤药也,多读之,可医愚。可当今社会,人人读书求什么?锦绣前程,高官厚禄,或者是在高速发展的社会上跻身上流。
人内心深处的追求和渴望,真的够到的,屈指可数。原来读书医治了脑子里匮乏知识的“愚蠢”,没有丝毫拯救精神世界的自由。
流浪汉的言辞里,不难看出他曾经得到过这一切。有过人人羡慕仰视的生活,可他挣脱掉世俗的枷锁,选择流浪来作为精神世界的释放。
流浪汉的通透让拍摄者感慨良多,他没有过多打扰这位超凡脱俗的旅人,悄然离去。几天后,拍摄者本想留作纪念的视频意外在网上爆火起来,关于流浪汉的谈论也越来越多。
多年优秀,顺风顺水
信息翻涌的时代,这个视频自然被天南海北的网友所看到。网上褒贬声沸沸扬扬,有夸赞他高知又清醒的,也有骂他浪费国家资源的。
这一天,这个视频恰好被河南一位网友发到高中同学群里。该网友曾就读于汝南高中,也是一所人才辈出的重点中学。
视频被一群热血青年翻来覆去的谈论,责骂,分析原因,猜测内情后,一位同学突然回复一句:“你们有没有觉得这个人有点眼熟?”
这位同学的话让群里热闹短暂地停歇了几秒,随即又是刷屏一般的下意识反驳。不过几分钟后,又一位同学不确定地犹豫道:“好像是有点眼熟,像不像学校门口那照片上的学霸?”
具体的依据一出口,这才停止下年轻人们激动的语句。大家不约而同地想起学校门口为勉励学生奋进,经年挂着的历届高考状元的照片墙。
众人从墙前来来回回三年,自然记得墙上的张张面孔。细细一对比,视频里的流浪汉,和高考状元常学福确实很相像。
被后辈敬仰的状元学长竟然背井离乡去做一个流浪汉?学生们难以相信,为了进一步确认,他们联系上汝南中学的老师,想一探究竟。
虽然时隔多年,对于一位异常优秀的高考状元,老师们记忆犹新。他们对着视频反复观看,最终确认,这就是从汝南中学考出去的常学福。
比起只见过照片的同学,与常学福相处过的老师们更是百感交集。当年聪明好学,品格优秀的一个孩子,分明考上重本,本该有一个大好前程,怎么会沦落至此?
常学福是1994年考进汝南中学的。每年的学生那么多,为何老师们对他还有印象?
其实不仅是因为常学福是高考状元,三年间同学中有口皆碑的学霸,还因为常学福是历年学生中为数不多的贫困生。
常学福出身农村,九十年代,农村的孩子能把初中念完就已经算得上知识分子,很少有农村家庭咬着牙送孩子更上一层楼的。
他很幸运,也很争气,常学福的父母一直支持着他的学业,而从入学开始,他便没有让家里人过多操心,一路考上重点高中。
因为成绩优异,学校为了他能不为生活所扰,专心致志,专门为他减免学费和生活费。这给他的家庭大大减轻了负担,也让他的三年高中真正的心无旁骛。
1997年,常学福参加高考。农村的父母专程赶来,为他送来鸡汤鸡蛋,只为鼓励他。
放榜后,不负众望的他考出800多分的好成绩。那一年的汝南县拉起写满他名字的横幅。常学福一举成为高考状元,激励着后来的学子们,奋勇向前。
三年高中,四年大学,这位农村出身的学霸已经凭借自己的优秀,终于改变了自身的命运。
正如众人所想,2001年,常学福毕业后顺利应聘进一家威海的企业工作。初出茅庐,常学福身上满是年轻人的激情和活络。短短半年,他就凭借优秀的业绩和漂亮的数据,升职加薪。
正是前途大好的时候,常学福却做出一个大跌眼镜的决定。他辞掉这份前景大好的工作。问其原因,他满是厌烦道:“职场的酒桌文化让人反感。”
这或许是他不媚俗的开始,当职场文化侵蚀他内心认同的时候,他毫不犹豫地选择遵从内心。
离开威海后,他辗转去过北京,依旧没有找到自己想要的生活。最终他来到上海,基于曾经已有的工作经验,准备开始创业。
擅长学习的人,无论哪个领域学习的能力都要高于他人。脑子灵活,能忍耐吃苦的他,并没有怎么受挫,就在寸土寸金的上海顺利成立公司,站稳脚跟。
公司规模不大,但因为行业的热门,他依旧带领着自己的团队赚得盆满钵满。传回家乡,人人都知道他是大城市开公司的老板。
常学福事业有成,也没有忘本,他孝敬父母,热衷慈善,自己却物欲浅淡,不做追求。
事业上一帆风顺的常学福,也收获了甜蜜的爱情。东方明珠下的浪漫约会,面对黄浦江的深情许诺,他一步不落。从一见倾心到两情相悦,他们终于步入婚姻的殿堂。
常学福的人生,就像是他的名字一般“因学而福”。半生顺遂的他,满足于眼前的拥有,再无他想。
家庭破裂,质疑生活的意义
婚后,夫妻俩同心同德,不久就迎来一个可爱的女儿。一家三口幸福无比。此时的常学福沉浸人生的圆满里,所求无他。本以为幸福可以天长地久,无奈生活终是不如人意。
纵使是上天眷顾,常学福一路走来,学业圆满,事业有成,面对家庭的变故,学霸也是束手无策。
曾经爱情的甜蜜消失殆尽,取而代之的是无休止的争吵。找不到原由的疏远。家庭的难题让精于学习的常学福也无从下手解决。最终,感情在争吵中消磨不见,两人相顾无言,默默在离婚协议上签下名字。
妻子拿走女儿的抚养权,常学福在深深的挫败中心灰意冷,卖掉公司,将大部分钱留给妻儿,自己黯然地离开上海,回到家乡。
走出家的时候常学福两袖清风,孑然一身,半生游走后再回来,仍是如此。
回到家的常学福,周身都是挫败。一辈子务农的父母虽然担心又着急,也不敢轻易劝解自己的儿子,他们眼中,儿子是高材生,他都解决不了的问题他们更无法靠近。
好在常学福消沉一段时间便恢复正常,只是出乎意料,他没有再离开家乡外出闯荡的心思。只是在离家不远处支起一个小摊,卖起水果来。收入不高,也能勉强糊口。
众口悠悠,不久十里八乡都知道,难得一遇的名牌大学生,竟然回乡卖水果了。
乡邻都对他惋惜又好奇,连村上的干部都有去劝过常学福不要浪费自己的才华,他都不为所动,安安静静地守着他的水果摊,一守就是七年。
其间,他在小学当老师的弟弟也常常来看他。曾经兄弟两人都是村里读书的模范,没想到最后学习最好的哥哥,反而落得摆摊的结局。
弟弟不能理解常学福的选择,也不知道哥哥为什么突然回乡。一开始他也尝试过开解常学福,久而久之不见成效,也就不再劝说。只是经常来陪哥哥坐坐,聊天解闷。
这样一个高知人才,自我荒废,村上的干部也替他感到着急。他们见常学福确实没有东山再起的念头,就思量着将他留在村里做文职工作,给予正式酬劳,多少能让他学有所用。
可是常学福还是婉拒了村干部的邀请,表示“不想再被束缚”。
话虽如此,他仍然保持着一颗热忱的心,面对村委会有时候一筹莫展的问题,他也不吝帮忙。像是编辑文字材料和解决电子数码相关问题,他都能顺利快速地解决。毕竟刻在骨子里的知识,不会为时间所侵蚀。
凡尘俗世,随性而去
七年间,他专心致志地卖水果,绝口不提曾经的辉煌。也没有再次发展事业,组建家庭的想法。
面对父母担忧的目光,他有时候会解释道:“钱够用就行,人生在世,想要的太多,束缚也会更多。我觉得这就是真正的我,现在我能感受到幸福的滋味。”
然而智能手机的普及,让他再次感受到被信息环绕的窒息感。曾经人们走在路上都是三五交谈,如今人人成为低头族,小小的屏幕像是装载着大千世界。
常学福对此很是抗拒,他非常喜欢享受一个人独处的自由,却无处不在的手机世界让他再次感觉到束缚。终于有一天,他关掉水果摊,简单地背着包,拿着水壶,走向远方。
父母以为他想明白了,要打起精神去生活,不曾想他是看透世界与自身的重重链接,要脱离一切,去流浪。
直到他走后,父母发现他的手机在家里。这才明白,常学福的这一去,是真的不再受束缚。天地苍茫,常学福凭借一双脚一双眼睛,在寻找世界与他而言的意义。是金钱?是地位?是物质?
都不是,是孑然一身的自己感受到的纯粹的自由。万顷良田一斗米,千间房屋半张床。人活下去要得仅仅是这么一点,却要穷其一生去拼搏去斗争,才能换来一片虚无的花团锦簇。
不值得。常学福开始流浪,他看过城市华灯初上的绚烂,也吹过草原芳草萋萋的微风;走过广袤无垠的沙漠,也踩过一望无际的雪原。
常学福行走的模样,对比起前半生的风光,确实显得无比落魄,可他洋溢的笑脸满是幸福,脱离社会桎梏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