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1年,北大校长蔡元培为北京大学请了一位新的讲师。这个讲师不是别人,正是近代著名的文学家鲁迅先生。
可鲁迅在北大的第一次亮相,并没有人们想象的那么众星捧月,相反,鲁迅一进教室,台下的学生一个个都忍不住笑了起来,原因倒没有别的,只是因为这新来的老师看上去十分怪异。
不修边幅
鲁迅的妻子许广平后来曾回忆自己初次和鲁迅见面的场景,描述了他当时的打扮:“褪色的暗绿夹袍,褪色的黑马褂,差不多打成一片。手弯上,衣身上的许多补丁,则炫着异样的新鲜色彩,好似特制的花纹。皮鞋的四周也满是补丁。”
而鲁迅第一次出现在北大课堂上也差不多是这幅样子,而且当时鲁迅是出了名的不修边幅,全身打补丁就不说了,而且胡子拉碴,头发凌乱,看上去宛如一个山中狂士,学生们在底下窃窃私语,都说蔡元培校长怎么从大街上拉了一个“野人”来给大家讲课?
要知道,当年能考上北大的学生个个都不是等闲之辈,虽然鲁迅是十分厉害的人,还是北大校徽的设计者,但北京大学校园之内卧虎藏龙,满学校都是大师,鲁迅当时却没那么大的名气,所以当时的学生们一看鲁迅是这么一副“尊容”,就有些瞧不上。
再听鲁迅一开口,台下的学生笑得更加肆无忌惮了,原来当时鲁迅不会说北方的官话,而是一口的绍兴口音。于是学生们闹翻了天,甚至有几个大胆的学生在那里拍桌子起哄。
而鲁迅看了他们一眼,却并没有管他们,而是拿起书本,自顾自地用自己的绍兴方言讲起来,讲了五分钟之后,便有学生渐渐的静了下来,被鲁迅先生所讲的内容吸引住,
讲到15分钟的时候,台下便没有人做声了,偶尔有几个想添乱的,还被身旁的人制止住。
鲁迅先生依然没有管台下的情形,继续讲课,这一节课快到最后,鲁迅才开始鼓励台下的学生向他提问。
而关于学生提出的每个刁钻的问题,鲁迅都能对答如流,因此一节课过去之后,学生们对这位新来的教师心服口服,而他那不修边幅的打扮在学生心里也成了潇洒的代表,可以说,鲁迅先生是用自己的学识扭转了学生对他的印象。
奇人异士
而鲁迅当时为什么要做这样一副打扮呢?是出于贫穷吗?显然不是,当时北大教师的工资是很高的,鲁迅先生并不算是贫穷阶层,而且鲁迅这个人也并非没有审美,萧红在回忆鲁迅的时候就曾经写道:鲁迅曾经对她的衣服,配饰提出过很多建议!那些建议和当时上海的时尚杂志不谋而合,何况一个能够设计出北大校徽的人,怎么可能不懂得审美搭配呢?
当时每个见到鲁迅先生第一面的人,对他的印象都是这个人颇为土气,不善打扮,可这并不能说明鲁迅审美不高,他多次为自己的小说设计封面,甚至也兴致勃勃的和几位友人谈起过关于当今世界上的潮流服饰。
在鲁迅先生看来,美学是一门很值得钻研的学问,但偏偏到了自己身上,他成为了一个不擅长搭配的人,以至于一些打着补丁的衣服,他一穿十几年,偶尔买了时髦的新衣服,他却感觉十分不舒服。
至于头发,胡子之类,他更是不甚在意,有的时候他两个月都不进一次理发店,任凭头发野蛮生长,不过有时候他来了兴趣会打理打理自己的胡子,将胡须排成整齐的一字形,这个造型也成为了人们记忆中鲁迅很经典的形象之一,不过大部分时候他依然懒得管这些事情。
令人觉得惊讶的是,这样一个对衣着打扮极为不上心的鲁迅,在当时全中国最时髦的城市上海生活了很长一段时间,而对上海的时尚阶层,鲁迅曾经做过一番锐利的评价,他说:
“在上海生活,穿时髦衣服的比土气的便宜。如果一身旧衣服,公共电车的车掌会不照你的话停车,公园看守会格外认真地检查入门券,大宅子或大客寓的门丁会不许你走正门。所以,有些人宁可居斗室,喂臭虫,一条洋服裤子却每晚必须压在枕头下,使两面裤腿上的折痕天天有棱角。”
可见鲁迅对于那些要死要活的精致是十分看不起的。
名士风采
鲁迅显然不是对衣着打扮过分在意的人。因为他这样的习惯,所以他在上海常常遭遇不便,有的时候他带着家人到西餐馆去吃饭,门口的侍应生会把鲁迅撵出来,让他换一套体面的衣服再来,也有的时候他逛公园,周围都是穿西装,打领带的时尚人士,只有他自己立于其中,格格不入,不过鲁迅对此自得其乐。
有人认为鲁迅是故意用这样一种形象来表达自己的愤世嫉俗,但这却是对鲁迅的误会,鲁迅从未想过用不修边幅来传达自己的性格,那岂不是成了另外一种过分注重外表的表现吗?
鲁迅之所以如此表现,更大的原因是他根本就不在意这些事情,他把自己绝大部分的精力放在了他所喜爱的文学创作上。因为他在文学创作上投入太多,所以在其他方面就注意的很少,有时候学生们建议他穿一件好些的衣服,鲁迅则摇头说穿那样的衣服很不习惯,不如穿粗布衣衫。
是真名士自风流,鲁迅的地位和成就不需要用几件衣服来体现,即便他进入北大的时候,因为补丁衣服受到嘲笑,但是到今天,北大的学子们却还在怀念鲁迅,他所创造的价值并非几件时髦衣服可以代替的,蓬头垢面又怎么样呢?外表并不精致的鲁迅依然是中国的脊梁,是手握笔杆的斗士。
衣衫的时尚数年一更替,鲁迅在文学史中的地位却从未动摇过,他创造的笔下世界,是比外表更动人的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