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一个时代都不缺少思想前卫的先行者,他们站在各自时代思想的潮头,他们的思想和观念总是异于彼时时代的主流,不被人们所理解,甚至是视为异类。
在距今九十几年前,在时局动荡、社会变形的重要时期中,在我国纷乱破碎的社会环境下,便也涌现出了一批观念前卫的先进思想群体。
他们普遍是活跃于革命战线后方的学生群体,他们对旧社会的封建糟粕已然深恶痛绝,他们对自由又充满希望的新时代无比向往。
思想是他们唯一的,也是最有力的武器,但可惜的是,这群活跃的新鲜力量虽然以时代解放之为使命,但是他们却并不能熟练的尽试锋芒。
他们是一股庞大的力量,他们是相互扶持相互认可的伙伴。
他们同处浪潮之中,但却缺少导向和指引,他们缺少的,是一位能够引领着时代浪头的时代先驱。
可是在那样的时代环境下,少有人能得到这群背负时代使命责任的学生们的认可和钦佩,可是在人才济济的神州大地中,总会有能人奇士为世人开山问路。
而在彼时,便也有一位伟人存在,并且成为了引领着这群学生们的精神向导,他就是——鲁迅。
北大学子与鲁迅的故事前情
1912年,31岁的鲁迅受蔡元培的邀请,以一名兼职讲师的身份,跨入了彼时北京大学的校园,那是鲁迅从日本回国的第三年。
从日本回国后,鲁迅弃医从文,于1909年开始在浙江、绍兴师范学堂、中学等地任职,从教员、讲师、学监到校长等职务都曾出任。
期间,鲁迅也未曾停止过文学上的创作,他的笔锋如刀,迅猛的在旧时代的泥垢纸张上来回切割,以一种犀利甚至凶横的姿态在旧时代刮起旋风。
也是因此,鲁迅的名声也在那群北大学子之中隐隐炸响,所以当得知鲁迅将来到自己的校园担任讲师之时,这群学生便也燃起了浓烈的好奇之心。
在未曾见面之时,学子们疯狂的幻想着鲁迅的身姿样貌、声音腔调,但最为在意的,还是猜测这位名动一时的文人,究竟有没有才德匹位的真材实料。
而最终,与鲁迅的首次交道竟是完完全全的超乎了学子们的意料,而以上的几大重要要点,竟也都是无一避免的“发生了意外”。
人不可貌相·身着补丁大褂的“扫地僧”
在乱世之中,文笔纸墨犹如零星破烂,但也的确有着堪比黄金的价值和意义,乱世里,保全性命尚且难事一件,更别提想要正常的生活下去,而读书写字就更是空中楼阁。
“读书写字倒不如想办法吃饱一顿饭”相信这是乱世之中的,受战火牵连折磨的寻常人们的普遍观念。
但是,如果能在战火动荡的环境之下读的上书,求得起学,这一情况也能映示着这个家庭在社会上几乎超然的地位,
而像北京大学这样的校园,其“含金量”自然不言而喻。
所以不光是在此求学的学子们的家世显赫,在此教书的老师们也自然会有所不同。
即便不是名门豪阀的超然出身,但只要是身临讲台,这群老师们的仪容衣着,举手投足都会透露着端正的姿态和板正的形象。
而在这一点上,鲁迅便无情的粉碎了北大学子们的幻想,鲁迅没有笔挺的西装西裤,没有当代电视剧中标志性的白衫和金丝眼镜。
他身穿一身制式朴素古板的蓝色长衫,甚至长衫的肘部和下摆处还打满了层层叠叠,近似于蓝色,但是与衣衫本色色差巨大的大小补丁。
而唯一有些亮点的,也就是他腋下夹持的那个略精致的小号公文包了,只不过里面仅仅装着一小本当堂的教案讲义而已。
这种令人大跌眼镜的衣着形象,让一众北大学子直接发笑,仿佛大家都在通过这种方式来对这位“土老帽”表达着不屑和失望。
尤其是当鲁迅开始正式讲课之后,一口标准的方言更是使得学生们难以接受,甚至有人当堂笑出声来。
但是这群孩子们并没有想到,在短短的十几分钟之后,他们的精神世界被这位看似不起眼的讲师给深深的震撼了。
时代之巨匠·新时代文学的领航者
《中国小说史略》,这是鲁迅笔下诸多杰出作品中的一部。
在主体上,这是一部讲述了中国小说问题发展全过程的系统百科。
但实际上,当这本书在浸入彼时的社会环境之后,从书页和文字中投射出来的便不再是如历史纪实类的学问,而是充满了对历史和社会的剖析和批判。
这本著作创于1923年,而在当年,鲁迅讲述的那堂课的内容,便是这本著作前身雏形的一个小片段。
虽然没有咬字咬音的规范普通话,虽然没有考究板正的通常形象,但鲁迅就是使着他那一口带着浓厚绍兴风味的普通话。
用声声凿地的坚定,用娓娓而来的讲解,征服了当堂的所有学生。
开堂15分钟,忍俊不禁,嬉笑弯眉的学生们变得鸦雀无声,再几分钟后,随着鲁迅越来越多的话语炸响耳畔,他们的表情变得严肃,态度变得尊敬。
因为眼前这位服饰不修的老师,便是那位他们梦寐以求的引领者。
他用最前卫,最清醒的思想为学生们梳理清了心中的憋屈和愤怒,并为他们扎下了清晰的路标——自此向前,可问新世界。
这堂课下来,鲁迅的名声也真正的打响了全校,而自此之后,他的课堂每次都是座无虚席。
结语
鲁迅在北大学堂中的这段经历,可谓是将“人不可貌相,海不可斗量”这句俗语体现的淋漓尽致。
即便鲁迅始终都是处在正负向人物争议的风暴之中,但无可否认的是,我们谁也无法掩盖鲁迅在新文化革命事业之中的做出的卓绝贡献。
新中国新文化的大旗之下,必然有着那位身穿长衫的伟人身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