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资讯

看完这个素质教育的样本, 你会发现素质教育有两个绕不过去的槛

第一批经历“素质教育”的孩子怎么样了?《人物》杂志官方账号以此为题进行了报道。

在著名的北京十一学校,纪录片《真实生长》用十年时间,选择了三个有不同性格、不同家境的高中生,记录了十一学校的素质教育改革。

个人感觉,十一学校的素质教育和北大附中的模式差不多,都是主张自由、平等,实行走班制,有海量的选修课,有各种各样的活动。

但纵观整篇报道,有两个关键词始终挥之不去,也许,这两个关键词,正是我们的素质教育绕不过去的槛。

02

第一个关键词,是“高考”。

不管是十一学校还是北大附中,都只是把素质教育的尝试放到了高中的前两年。

到了高三,仍然要开启高考模式,紧张的时间安排,不断地刷题、考试,和众多的“高考工厂”没有太大区别。

在当下,没有高考成绩的学校,素质教育搞得再好,也算不上是一所好学校。

所以,即使是搞素质教育,最后的落脚点,仍然是高考,而赢得高考的最佳手段,仍然是考试和做题,这是一个尴尬的事实。

03

第二个关键词,是“阶层”。

面对自由式的素质教育环境里学生们会做出怎样的选择?

三位主人公给出了不同的答案。

有两位来自中产阶层的家庭,他们面对学校提供的环境和资源,如鱼得水,找到并选择了自己喜欢的方向。

而另一位,则是选择了应试教育模式,每天三点一线,浪费了学校优越的环境。

至于原因,其实很简单,前两位出生在中产之家,早就完成了阶层跨越,有着强大的家庭后盾。

而最后一位,母亲下岗,父亲是一名检车员,只是一只脚跨进了北京,经济基础薄弱,自己这一代还承担着人生积累的重任。

她对考一个好大学,找一份好工作的需求,比其他同学更迫切。

04

理想的素质教育,应该是给学生提供全面发展的教育环境,从中发现学生的特长和兴趣,然后因材施教,因兴趣施教。

但这样做不能忽视一个前提,就是出路。

如果学生们最终的出路只有高考,那么,素质教育就不是一个学校的事情,更准确地说,不是中小学的事情。

而在当下,高考还具有无可替代的优势,这一模式将长期存在。

所以,素质教育也只能是在高考框架下的素质教育。

十一学校之所以在素质教育的同时仍然能保证高考成绩,我觉得一个不容忽视的原因是,学校在招生的时候是“掐尖录取”,每个学校的学霸,才有资格进入这所学校。

这些学霸,无疑拥有较高的学习效率。

如果只是平均水平的普通生源,恐怕只靠高三年级一年的拼搏,很难赢得高考。

05

另一个,“你是谁”最终决定了你选择什么样的教育。

我们都欣赏谷爱凌接受的教育,但我们也得承认,人家仅仅在滑雪上的教育投入,就高达几千万元之巨。

英达儿子从小就开始学习冰球,现在是中国冰球队的主力,但连英达都承认,自己要努力挣钱支撑儿子高昂的费用。

那位在十一学校里搞应试的同学看似不合时宜,实际上无比正确。

她按部就班考上了一所不错的大学,现在进入了银行工作,开始经营自己稳定的小日子。

可以想象,若干年后,她的下一代,会和她的中学同学们一样,去尝试素质教育。

作为家长,她会底气十足地告诉孩子,你去折腾吧,如果考不好可以出国,将来挣不到钱,我们养你!

06

素质教育确实很好,也是教育的大势所趋。

但高考的指挥棒决定了,素质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仍然是考试成绩。

同时,素质教育也因人而异,学生的家庭背景,决定了他可以在多大程度上不在乎高考,不在乎谋生。

“高考”和“阶层”,或许是我们在搞素质教育时,绕不过去的两个槛。

明珠絮语,以教师和家长的双重视角看教育,解答青少年和家长的教育困惑。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教育资讯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