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的精彩就在于未知和无限可能,每个人都有在自己的“人生地图”上,描绘自己梦想的权力,父母对孩子的过度期待,往往会让爱成为孩子的负担。
01 对孩子的过度期望,是父母心智不成熟的体现
孩子高考,考得不仅是孩子,还是家长。
在《小欢喜》电视剧中,面对孩子高考,家长的焦虑被无限放大,其本质却是对自己人生心愿的投射。
剧中陶虹扮演的宋倩就是这样一位妈妈,她提前从春风中学的教师岗位辞职,研究食谱帮女儿调理身体,并制定严格的学习计划帮女儿英子复习。
有次周末,英子想去天文馆做公益讲解,并跟妈妈保证说这是最后一次,希望能给自己实现心愿的机会。
宋倩一口拒绝了:“去天文馆一来一回得半天时间,这些时间可以做多少卷子了。”
英子的梦想是报考南大的天文系,她报名了南大的自主招生,宋倩在知道后,私自联系老师将英子的志愿偷偷改了。
宋倩在女儿英子的身上,寄予了自己全部的愿望,她希望英子走自己画好的“人生地图”,看似都是为了英子着想,实则是迫切完成自己心愿的焦虑。
心理咨询师柏燕谊,曾将父母无休止的干涉比作“爱暴力”:把控制说成爱,是世上最大的谎言。
美国《时代周刊》也曾报道父母的“过度教养”,是一种隐形的暴力,父母过度插手孩子的人生,大多是为了实现自己人生的心愿。
英子在无力改变妈妈的行为时,崩溃地跑到海边要跳进大海,她对妈妈发出的绝望呐喊,足以震醒很多父母:“我就是想要逃离你!”
人生的精彩在于未知和无限可能,每个人都有在自己的“人生地图”上,描绘梦想的权力,父母的心愿投射,往往会成为孩子的心理负担。
02 三种爱的误区,让孩子失去成长的源动力
心理学家斯科特 · 派克在《少有人走的路》书中说:对孩子人生的过度关爱,体现的是父母心智的不成熟,也是一种人格失调症,常常将自己与孩子都弄得疲惫不堪。”
这也是很多父母的疑惑,为什么自己对孩子付出很多,孩子却总是不领情,还倔强地跟自己“对着干”,原因就在于,他们走进了爱的误区。
斯科特·派克告诉我们:“爱是为了促进自我和他人的心智成熟,而具有的一种自我完善意愿。
但同时,我们也经常被“爱”伤害,这种伤害往往来自于最亲爱的父母,打着爱的幌子,让彼此陷入痛苦的境地。
那么,爱的误区都有哪些呢?
1、自我牺牲不等于爱
在《小欢喜》中,宋倩对女儿付出很多,她为了让女儿安心学习,不考虑自己的爱情,将自己所有精力都放在孩子身上。
她每天早起给女儿熬燕窝,陪孩子吃自己并不喜欢的海参,可当她看到,女儿将燕窝给小梦阿姨喝时,她的情感瞬间崩塌。
一直支撑她的自我牺牲精神,是因为她将女儿看成了自己的未来,希望在女儿身上实现自己未完成的梦想,而事实是这样的“爱”,让她与孩子都不快乐。
2、父母的自负感不等于爱
剧中的另一位妈妈童文洁,她一直不能理解儿子方一凡的调皮,经常挂在嘴边的话是:“妈妈高三那年,物理93,数学92,你怎么一点都不随我呢?”
她的对比和要求,并没有对孩子起到积极的作用,反而是让孩子学会了阳奉阴违,当着妈妈面是个爱学习的乖孩子,转身就是上串下跳的“小魔王”。
美国心理学家萨巴瑞曾提出 “自负感”的概念,父母将“自负”塞进孩子的人生,用“自负感”代替了平等的对话和尊重,孩子的情感就容易被忽视,表面上看似活泼,内心却很孤独。
3、隔代教养不等于爱
剧中的杨杨父母因为工作原因,从小将孩子放到姥姥家,等到孩子快高考时,才回家陪伴孩子。
在父亲心里,他为了这个家一直努力工作,又在孩子的高考关键时候回归家庭,是一种负责任的表现。
但显然在孩子心中并不认可,在他最需要关爱的年幼阶段,父母缺失了最纯粹的关爱和陪伴,现在的回归更带有功利色彩,这也是他面对“亲情”作文交白卷的原因。
在现实生活中,很多父母都如剧中父母一样,不自觉地成为了生活的“导演”,自己写好剧本,让孩子按照“导演”的要求饰演角色。殊不知,这样爱的误区,会让孩子失去成长的源动力。
03 学会共情心理,帮让孩子建立快乐成长的积极情绪
心理学家罗杰斯说:了解一个人的内心感受,就需要体会他的情绪,并能察觉对方蕴含着的个人意义的世界。
在生活中,父母走入孩子的内心,对孩子建立共情心理,才是帮助孩子快乐成长的积极情绪,共情心理一共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是没有理解,没有关爱
这种关系在留守儿童身上比较多见,父母常年在外工作,等回到家时,发现孩子身上的缺点一大堆,劈头盖脑就一顿臭骂。
孩子渴望得到父母的理解和关爱,却再一次受到伤害,于是就关闭了与父母沟通的桥梁。
第二层是理解存在,没有行动
在电视剧《都挺好》中,苏明玉的爸爸就是这样的父亲,他能理解女儿内心的委屈,可每次女儿向他投去求助的目光时,他总是找理由逃离。
父母对孩子的支持,不仅是心理上的,还是行动上的帮助,只有父母能够言行一致时,才能让孩子拥有内心的安全感。
第三层是既有理解,也有行动
《小欢喜》里的刘静,就是拥有共情心理的妈妈,她能够理解儿子的孤独感,也能理解老公望子成龙的心理。
但她在面对父子矛盾时,没有过多的指责和抱怨,而是引导老公去了解孩子的兴趣,一起与老公体验孩子开赛车的感觉,最终孩子在与父亲聊赛车时,找到了共同话题,冰释了父子间的隔阂。
教育学者刘光应说:“孩子成长有两种基本动力,一种是父母的关爱,一种是父母的共情力。”
在生活中,父母对孩子拥有共情心理,不仅可以消除负面情绪,还可以帮助孩子建立直面问题的勇气,让孩子勇敢面对自己的人生。
《小欢喜》中有句话说的好:孩子的人生无人能够替代,该他们走的弯路一条少不了,该他们撞的南墙挨个都得撞。
父母对孩子的终极教育,是在逐渐放手中,让孩子拥有爱与自律的能力。
每个人的人生都不会完美,只有我们能够认可并接受自己的不完美,才能避免把自己的心愿投射到孩子身上,以平和的心态去陪伴与教育孩子,让孩子自由翱翔在自己梦想的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