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资讯

培养三个继女上了名牌大学, 亲生子女却是初中毕业, 父亲愧疚难消

作为一个父亲,最大的乐趣就在于:在其有生之年,能够根据自己走过的路来启发教育子女。

而作为我们,最大的幸运就是在有生之年能够遇到自己的贵人,因为这是改变命运的一把钥匙,当然了,这也需要自己足够努力才行。

子女相继成才,父亲的愧疚心结堵在心头

今年63岁的李享知是湖南郴州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大哥聋哑残疾一生未娶,生活也全靠李享知一个人承担,28年前,李享知的前妻因病去世,他便带着三个年幼的孩子和大哥一块生活。

几年后,李享知娶了带着三个女儿的现任妻子李水英,就这样,一个特殊的九口之家组成了,如今20多年过去了,李享知的6个不同血脉的孩子都已经长大成人,而且各自都有了自己的事业,不仅如此,还小有成就。

按理来说,李享知和妻子也应该安享晚年了,可事实上老两口却分居长达10年之久,因为他的妻子患有类风湿关节炎20多年了,需要坐轮椅,住在村里看病也不方便,所以就住在郴州市区女儿那里,而李享知看起来也并不快乐,似乎心事重重。

从李享知的口中得知,他的三个继女老大李晓玲是中科院生物研究所硕士研究生毕业,老二李冬冬是北京师范大学毕业,老三李晓玉是美国哈佛大学毕业,当年老大李晓玲是村里的第一个大学生,老二李冬冬和老三李晓玉分别是当年的高考状元,前途可谓是一片光明。

说到这儿,李享知心里很是愧疚,他拿着前妻的身份证照片表示对不起前妻,因为继女相继都上了大学,他精力也有限,同时精力也分散了,导致亲生的三个子女都是初中毕业,如今大女儿李海英在嘉禾做小生意,两个儿子则是在广州做快递的生意。

虽然三个子女如今也衣食无忧,但在他这个老父亲心里还是充满了内疚,原来李享知是“老牌高中生”,1975年高中毕业,曾在村里当过村主任,乡镇人大代表,他坚信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道理。

可亲生子女与继女的文化程度相差甚远,这也就成为了李享知心里最大的心结,在李享知看来,如果当初没有这么多继女,哪怕他的三个孩子学习再差,那么他也会花钱继续让三个孩子读书,绝不可能只让他们初中毕业。

“鼓励的家规”

当下李享知也讲述了他的过往,原来前妻过世后,李享知跟现任妻子李水英再婚时,李水英只带了一个最小的女儿,当时只有5岁,看起来非常的瘦弱,之后不久她们的爷爷又送来了两个孩子,也就是大继女和二继女了,当时老大七八岁,老二6岁。

进门后妻子就让两个孩子问他叫爸爸,李享知听到这一声爸爸心也酸了,因为两个孩子也是骨瘦如柴,看起来非常的可怜,从她们的眼神中李享知也看出了特别想让他收留的意思,面对这个情况,李享知接纳了她们,用李享知的话说就是,看着她们那么可怜,换做谁可能都会接纳。

就这样,他们组成了一个特殊的9口之家,而这一幕也成为了三姐妹人生的转折点,可随之而来的也是生活最大的艰难,因为6个年龄相仿的孩子,三个读初中,三个读小学,之后又是高中,八十年代,孩子们一年的学杂费将近6000元,这就相当于李享知一家一年的总收入。

为了能够鼓励孩子们学习,李享知也定下了一个家规,那就是只要谁学习好,上进了初二就可以不用做家务了,更不用下地干活,如果上到了高中,那么专门读书就好了,不要把时间用在家里的事情上。

还是那句话,李享知也是靠读书出生的,他明白学习压力很大,没必要把精力放在没用的事情上,这样只会分散孩子们读书的精力,他希望孩子们能靠读书来改变自己的命运。

可孩子们不干活了,为了维持一家人的生计,也为了让一家人能吃上饭,本是乡里一名农技员的李享知凭过硬的农技本事和吃苦耐劳的精神一人承办了12亩稻田,种菜,种稻,制种,一年四季都没有闲暇的时间,毕竟那时候都需要靠人工干活,不像现在还有机器收割播种。

一家九口2002年之后才吃上大米饭,之前由于粮食不足都是吃红薯饭,日子虽然苦,但李享知从未想过让任何一个孩子辍学回家,如今6个孩子都已经成家立业生活富足,可夫妻俩却选择分居两地,也产生了隔阂,而李享知也从未向妻子袒露过自己的心结。

那么李享知的妻子李水英又是怎样的态度,亲生儿女又是否怨恨过他这个父亲呢?

周末,李享知来到了郴州市女儿李晓玲的家看望妻子,看到丈夫的到来,李水英高兴得像个孩子,她说丈夫能来陪我,我就很高兴的,可一旁的李享知却说,眼里只有老婆的人是没有发展的。

李水英坦言她是个苦命的女人,前夫嗜赌成性还家暴,所以她就选择了离婚带着三个女儿,好在幸运的是遇到了李享知这么个丈夫,她对李享知也是一见钟情,当初第一眼碰到李享知就有点喜欢他,觉得他长相挺好,人也善良,之后又找人介绍才跟李享知走在了一起。

李水英的言语中很是依赖丈夫,她也想要跟丈夫住在一块,不想住在女儿这里,可她不知道丈夫为什么非要跟她分开住,这句话中也露出了李水英的埋怨,可此时有心结的李享知眉头紧锁,他以工作忙为由,希望妻子能够继续留在大女儿李晓玲的家里。

亲生子女是否对父亲有怨恨?

随后调解员单独来到了李享知大女儿李海英的家里,李海英初中毕业后就跟着村里的人来到了嘉禾做小生意,现如今也在嘉禾县城定居了,她也是离父亲最近的一个,每个周末她也会回去看望父亲,而父亲有空的话也会来看望她。

李海英现如今也有三个孩子,其中一个马上也要高考了,李享知也是非常的上心,经常过来开导孙子不要紧张。

不过提及是否怨恨过父亲?李海英直言小时候确实怨恨过父亲为什么要娶一个带这么多孩子的后妈,这就造成了原本不富裕的家庭负担更加重了,吃饭都吃不饱。

不过后来李海英也想通了,父亲那么好的一个人,为什么不支持父亲的选择呢?曾经她也问过父亲培养三个没有血缘关系的妹妹值得吗?父亲的回答是值得,不管是不是自己亲生的孩子,只要能读书的孩子都需要鼓励,更何况人家的母亲还嫁给了他。

回忆起往事,李海英流下了开心的眼泪,因为她是家中最大的一个孩子,从小也是干活最多的一个孩子,现在的回忆就是那个时候真的很苦,一家人都吃不饱饭,偶尔的争吵也是谁碗里多夹了一块肉,不过现在想起来就变成了甜蜜,因为那个时候大家都很开心,虽然饭菜不好,可吃的很香,哑叔那时候也会给她们捉野鱼吃。

李海英表示她很爱这个父亲,父亲给了她应有的母爱和父爱,包括现在父亲也不会直呼她的名字,都是叫女儿,有这样的父亲,她感到骄傲。

得知了父亲的心结,李海英哭得更加伤心,她知道父亲对于六个孩子都是一样的,父亲都希望她们能够好好读书,可她和弟弟没有考上大学,她们也从未因此怨恨过父亲,在父亲的思想里就是墨水吃得少,找工作就要受累不少。

因为此前李海英的工作很辛苦,时间也很赶,每每看到这些时,父亲总是会跟她说,当时让你多读点书就好了,或许就不会这么苦了,可在李海英看来,她的日子虽说不是那么富裕,但也不算太苦,就是父亲想的太多了,而且读书也不是自己想读就能读进去的,自己的智商就只有那么多,这个没办法改变啊。

李海英说,父亲从未向她们透露过自己的心结,就像她们也从未想过怨恨父亲一样,每个人都在用自己的方式彼此关心着对方,现在6个姊妹的关系也很好,有空了都会联系,只是在美国工作的妹妹不经常回来,但她也心系着这个家,得知弟弟结婚有了小孩,她还寄了奶粉回来。

曾经的一家九口,如今都散落在天南地北,为了各自的生活而奔波,但是父母成为了他们最大的牵挂,父母牵挂孩子,孩子们也体谅父亲,虽然在外地的回不来,也经常会给父亲寄一些生活用品,李海英也会给父亲购买一些衣服棉被什么的。

得知了女儿李海英的心声,调解员也把话转告给了李享知,他如释重负,李享知高兴的指着自家的二层楼表示,这是儿子为他建的,花了大概60多万,三个继女聪明伶俐,自己的亲生孩子也通情达理,这就让他无比的欣慰,曾经在村里特殊的九口之家,如今羡煞旁人。

其实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子女出类拔萃,但十根手指也不一样长,孩子们只要过得幸福,这何尝又不是一种幸福呢?

继女对父亲的感激

而对于李享知的付出,大继女李晓玲也是非常的感激,如今她是在郴州政府工作,她坦言没有父亲的鼓励和支持,那么也就没有她们三姐妹今天的成绩,如果父亲不支持,那么她们或许上到初中就出去打工了。

因为在李晓玲的印象里,她们村里除了她是第一个考上高中和大学的,还有两个妹妹考出来了,剩下的大部分都没有念过高中,一个是考不上,另外一个就是那个年代村里重男轻女的思想也很严重,女孩子一般上到初中就外出务工了,即便是家里条件比她们好得多的,最后还是没有念高中,而且她们家也是村里最穷的一户。

李晓玲表示很幸运能够遇到这样的父亲才有了让她们三姐妹用知识改变命运的机会,当初父亲鼓励她们读书,学习,而她们最大的动力就是能考上高中不用下地干活,这样简单的心愿,让她们更加努力和兴奋。

当李晓玲得知了父亲的心结,她表示能够理解,父亲有这样的想法也很正常,毕竟父亲为了她们三姐妹也付出了很多,如果当初没有她们三个姐妹,父亲的亲生子女也会吃饱饭,上多点学,毕竟不用把精力分给她们,也不用把饭给她们三个吃,现在能做的,只有对父亲的感恩。

说到这儿,李享知却又心疼起来远在海外工作的李晓玉,高兴的是她在外发展,不高兴的是离家太远,而且工作看起来也很辛苦,因为她的容颜跟年龄都有点不符合了,不过李晓玲希望父亲不要担心,其实大家过得都挺好,就是妹妹是写代码的,压力可能也很大。

李享知觉得这些都怪妻子阻拦了他的想法,原来李享知对于三个继女的未来早有规划,大女儿李晓玲简单踏实适合考公务员,留在母亲身边也好有个照应,而三女儿李晓玉细致入微,又是省三好学生,思想觉悟高,应该考军校,二女儿李冬冬活泼开朗可以从事教育工作。

如今大女儿和二女儿都是按照他的规划进行的,可三女儿妻子就说军校太苦,结果现在三女儿跑到了那么远,看起来似乎更苦。

就在这时,李海英又给父亲发来了一段视频,意思也就是现在自己为人妻为人母,长大方知父母恩,从小不懂事,长大晓得事,一句话,家和万事兴,从来没有责怪过父亲,永远爱父亲,父亲辛苦了。

这是儿女们第一次直面父亲的心结,这也是李享知第一次当面听到孩子们的理解,最亲的家人间总是有一些说不出的心事,李水英也非常感谢李享知,而最后李享知也做了决定,等村里防疫工作忙完了,他就会带着妻子回家,多陪陪妻子,人老了在家就做个放风筝的人吧,但线的那头始终是他们一生的守望。

故事写到这儿也就告一段落了,不得不说的是,李享知是一个让人佩服的人,也是至今为止我看到最成功的一个继父了,还是那句话,作为一个父亲,最大的乐趣就在于,在其有生之年,能够根据自己走过的路来启发教育子女。

其实李享知的心情也能理解,毕竟他是一个对读书充满希望的父亲,培养了三个继女成为了名校的研究生,但自己的子女却是个初中生,李享知的内心可想而知也是喜忧参半的,他怕自己的子女会有怨言,更担心孩子们会说他偏心,可让他没想到的是,孩子们也继承了他的善良和大度。

更让李享知夫妇欣慰的是,如今6个子女相处的也非常融洽,付出半生的精力耕耘,如今已是硕果累累,人生的后半程,皆是收获的里程,苦都会有,但熬过了苦,那得来的都会是甜。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教育资讯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