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题目很沉重,第一次看到这个论调其实心里很反感,从中看到的是上层人们的一些先入为主的观点和知识的浅薄。因为这样写很容易出问题,可以写很多但是写好却需要深厚的笔力,显然写东西的人要么故意藏拙要么真的就是一知半解。
先说一下孔乙己这个形象,相信80后都记忆深刻,但真正多个鲁迅先生文章的有几个拿这形象说过事呢?因为在历史背景下,整个文章抨击的不是某个人,而是腐朽的教育体制。在当时的教育背景下,孔乙己是大多数不得志的读书人的缩影,他们接受的教育限定了他们的行为方式和是非观,从头到尾孔乙己集美做什么天怒人怨的事情也没什么建树,这样一个人的一言一行丢应的都是当时的社会,他的清高、他的落魄更多的还是社会的问题,让一个能供的起一个读数人的家庭彻底落寞的原因也是如此。一个中人之姿恶读书人,或者说一个家庭条件不好止步于县城学霸这样的身份的读书人,确实可以对标现在的所谓县城学霸,但是之后呢。所以说但凡小学毕业之后再看过孔乙己的人都不会写出这样的题目,这是对原来的教育方针的否定。民国可以有一个周树人,但现在大家需要的是解决问题的人。
将作者的水平定位到小学毕业。被定义为孔乙己的我们到底做了什么被贴上这样的标签呢。要知道,如果我们真的那样,不止没有机会在这里反驳,连生活都会不能维持。因为出身的原因,我们不行办法生存就真的无法生存下去,我们没有条件。
作为一个伪县城学霸,大概0.12%机会我上了个大学,只能说我看到的那些在技术岗位、基础岗位工作的80%以上都是我们这些人。更上层的精英家庭在离开学校的时候就安排好了之后的道路,他们不会与我们这些人同流合污。却是有很多人一蹶不振,但是他们仍旧在发挥着自己的价值养活着自己的家人。而失败的主要原因和坚持之类的品格也无关,更多的毁在了毕业前几年的社会大学的考验,倒在了负担不起高昂的试错成本。
我最讨厌的是被人攻击人不行、不努力,偏见自古就有,但是人要为自己说过的话负责,信口胡诌的东西还是都做几个梦合适。